【中国社会报】院门开 暖风来——江苏省常熟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的故事 | ||
|
||
“老师,我们的大脑里有肌肉吗?”“为什么有人喝了咖啡会睡不着觉?”“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人们是怎么生存的?”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儿童福利院举办的公益暑托班上,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趣味医学专项课程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孩子们的疑问。这个暑假,常熟市儿童福利院公益暑托班服务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等400余人次。 近年来,苏州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幸福苏州365”建设目标,制定《关于推进全市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打造儿童幸福家园的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推动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作为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突破传统“围墙”模式,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充分整合服务矩阵专业力量,以精细化的专业视角向社会残疾儿童提供服务,在服务对象延伸、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特别是在脑瘫康复、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向社会儿童拓展。截至目前,常熟市儿童福利院面向社会残疾儿童公益性康复服务累计超1.5万课时,服务社会残疾儿童44名,开展社工服务6540人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超200人次,重新定义了县级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能,成为“开门办院”温暖民生的生动样本。 掌心上的康复,寸步皆奇迹 脑瘫孩子乐乐第一次被爷爷抱进康复室时,四肢像拧成一团的铁丝。“乐乐,我们试试抬左脚。”康复师的掌心抵着他的足心,声音轻柔。第一次,乐乐的脚离开地面半厘米,整个康复室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后来,康复师用乐乐喜欢的绘本引导,“踩过三步就能看到你的绘本啦”。一年后,当乐乐扶着栏杆,摇摇晃晃走完三步时,康复室里爆发一阵掌声,举着绘本的康复师哭了——这三步,蕴含的艰辛无以言表,比任何奖章都让人欣慰。 这样的奇迹,在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康复室里重复上演,这得益于常熟市儿童福利院“开门办院”的服务理念,2021年以来,该院启动面向社会残疾儿童公益性康复项目。不仅培育了涵盖康复医师、治疗师、语训师等在内的8人专业康复团队,并在县级儿童福利机构中率先纳入康复定点机构,而且配备了上下肢训练器、肌兴奋治疗仪、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等康复理疗仪。同时,该院邀请苏州三甲医院专家来院开展专业讲座、评估,团队集中力量为残疾儿童一对一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康复方案。这些孩子或许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踩在用温暖和专业铸就的掌心上。 从迷茫到绽放,温情化坚冰 “童书馆”内,来自虞山街道的困境儿童欢欢独自缩在角落翻看书籍,提起未来时眼神满是迷茫:父亲病重住院,奶奶整日守在病床前分身乏术,远在外地重组家庭的母亲难以顾及。社工手里攥着她喜欢的乐队的画报,第一次试图打开她的心扉:“一起来看看,我也很喜欢他们唱的歌。”欢欢抬起头,眼里仿佛闪过一丝光。社工没有急于干预,而是先陪她一起整理课本、分享校园趣事、聊欢欢喜欢的人物,在日常相处中慢慢融化坚冰。欢欢也逐渐在这样爱与关怀的氛围中重拾了信心。 “在这里我知道,再难的坎也有人陪着一起跨。”当欢欢带着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消息回来报喜时,曾经紧锁的眉头舒展成灿烂的笑容。常熟市儿童福利院在临时照料期结束后,并未中断关注,继续为欢欢链接公益资源,帮他申请到了涵盖学费、生活费的长期爱心资助。这座由院内社工搭起的爱心桥梁,让社会支持精准滴灌到像欢欢这样的困境儿童的生活中。 近年来,常熟市儿童福利院下定破界融合的决心,努力培育自有专业社工,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开展“筑梦童心 成长护航”儿童关爱项目,发挥机构作为困境儿童保护照料的主体作用,悄然托举起一朵朵希望的花蕾。 阴霾散,见晴空,相伴润童心 “老师,我喜欢画画,以后也想从事艺术设计类工作。”再见到小可时,盛夏骄阳下的她闪耀着比阳光更明媚的笑容。她还主动提起了暑假期间和朋友相处的趣事以及开学后的规划。很难想象,几个月前,这个孩子还出现了自我伤害行为。 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惨剧,小可成了无人照料的孩子。“来自碧溪街道的小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创伤,她的沉默不是抗拒,而是自我保护的壳。”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的心理咨询师第一次见到小可时,便敏锐地察觉到她内心的痛苦。由于不良情绪积压无法正确纾解,焦虑指标上升,产生了心境障碍问题。心理咨询师没有急于“打开”她,而是用最轻松的方式陪伴,在她沉默时安静地坐在旁边。最初的干预,从“允许悲伤”开始。在一次沙盘游戏中,当小可摆放的“一家人”沙具突然倒塌时,心理咨询师轻声对她说道:“如果难过,就哭出来。”那一刻,小可积攒已久的泪水决堤而出,从呜咽到放声大哭,仿佛要把所有的恐惧、思念和畏惧都倾泻出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心理咨询师运用游戏治疗、艺术表达等专业方法,一点点引导小可纾解情绪、重新起航。 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的心理咨询师,除了介入社会困境儿童的个案访谈,解救一个个在黑暗中徘徊的孩子,也面向院内孤弃残疾儿童开设心理团体辅导教育课程,以专业力量守护更多孩子重新找到走向未来的勇气。 最好的儿童福利,从不是把孩子护在院内,而是打开院门,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来。这扇敞开的门,也从不是简单的开放,而是让专业的手、温暖的手、陌生的手,一起托起希望;是让康复的力量、陪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一起守护成长。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