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讲好王杰故事 办好为民实事——记邳州市『王杰精神』银龄宣讲队
发布日期: 2025-09-12 17:20   来源:徐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60年前的那个清晨,23岁的王杰就是在这里,用血肉之躯扑向意外引爆的炸药包……”在王杰烈士纪念馆前,李璇手指斑驳的训练场遗址,解说的声音微微发颤。

作为邳州市“王杰精神”银龄宣讲队负责人,李璇带领的这支特殊队伍,成员平均年龄68岁。他们以乡音传递信仰,用脚步丈量初心,足迹遍布全市146个村居社区,开展宣讲活动380余场,走出了一条“以老带老、以老育老、以老传老”的特色为民服务之路。

红色传承:从“被服务”到“主讲人”

“王杰精神”银龄宣讲队由老民兵、退役军人、老党员、老教师组成。队伍以“银龄行动”为纽带,将“讲好王杰故事”与“服务老年群体”深度融合——既让红色精神在银发群体中生根发芽,更让老年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暖”。

宣讲队的组建,源于负责人李璇的朴素想法:老年群体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精神传承的主体。他们中,有人是“王杰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部分老人曾与王杰同处一个时代,参与过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人是基层经验、生活智慧的“活宝库”。“宣讲队成员起初都是被服务者,听得多了、记得深了,就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于是原来的‘听众’慢慢变成了如今的主讲人。”李璇说。

服务闭环:从“讲故事”到“办实事”

宣讲队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红色宣讲”与“为老服务”拧成一股绳。银龄宣讲员既是精神文化的传递者,更是老年群体的“贴心管家”。他们以宣讲为桥梁,精准对接需求,在情感联结中形成“宣讲—需求收集—问题解决—情感反馈”的暖心闭环。

“受众有啥需求”是银龄宣讲员记在笔记本上的牵挂。每场活动宣讲前,银龄宣讲员都会收集“红色心愿卡”——卡片上,既有对宣讲内容的建议,更有老人们“吐槽”的日常生活难题:“最近膝盖疼,买药不方便”“手机交电费总出错”……这些诉求,都是宣讲员们在活动结束前必办的“心头事”。银龄宣讲员主动与困难老人、空巢老人结成“红色帮扶对”,将宣讲延伸为日常陪伴:86岁的老党员李彦清,曾参与王杰纪念馆的建设,他与67岁的残疾老人王阿姨结对,每周带着王杰事迹手册上门,边聊天边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62岁的退休教师刘永玲擅长剪纸,她与9位独居老人组成“银龄手工队”,以制作“王杰头像”“五角星”等剪纸作品的方式帮老人们排遣孤独,作品义卖所得全部用于帮助困难老人。目前,宣讲队已促成“银龄结对”86对,覆盖全市23个社区(村),成为老年群体互助的“连心桥”。

银发动能:从“暖人心”到“聚合力”

三年实践中,“王杰精神”银龄宣讲队的行动,不仅让老年群体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更以红色精神为纽带,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升级,形成“银龄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通过参与宣讲和服务,老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被重新唤醒。92%的银龄宣讲员表示“宣讲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87%的结对老人感慨“现在有伴儿了,日子不孤单”。

依托宣讲员对老年群体的深度了解,团队还建立“银龄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医疗、养老、心理等各类需求:累计协调解决老人就医问题108件;推动“银龄学堂”覆盖全邳州市,开设书法、智能手机操作等课程,惠及3000余名老人;培育“银龄志愿服务队”16支,开展“银龄互助”活动360余场。

在邳州,“王杰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银发血脉的信仰;为老服务也不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的治愈与成长,当白发与初心相遇,当传承与温暖交织,这群“银发战士”用行动证明:岁月可敬老,初心正青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