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田野上的银发守护者 新沂“银龄先锋”用科技与汗水助力农民增收 | ||
|
||
在新沂市的广袤田野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银发队伍——由20位退休农技专家组成的“徐州市银铃行动志愿团体·援乡助农服务队”,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新沂市农技老专家志愿服务团”。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老者,以“心系农民,有求必应”为信念,用科技为笔、汗水为墨,在田间地头书写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动人篇章。 2018年8月,新沂市农业农村局老干部一支部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动员会。党支部书记、服务团首任团长刘兵林语气坚定:“我们掌握的农业技术,是农民需要的宝贵财富,绝不能退休就闲置!”于是,一支由6名高级农艺师牵头、10名老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此后逐步发展至20人。他们郑重承诺“无偿服务、老有所为”,誓将技术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 副团长王洪英是一位拥有50年党龄的资深植保专家,曾两次婉拒提拔机会,始终坚守农业一线;经作站原站长王恒文凭借过硬技术和广泛资源,为多地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和品牌塑造出谋划策;土肥站原站长乔志主动牵头新型肥料试验与推广,持续为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他们如同一颗颗闪耀的“银色珍珠”,串联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固链条。如今,服务团还专门设立农技咨询站和老党员工作室,成为农民随叫随到的“技术靠山”。 为让帮扶更精准、服务更高效,服务团创新推出“四项志愿服务工程”,构建起覆盖全域、贯穿农业生产全程的技术帮扶机制。 常态化服务筑牢保障根基。每年,服务团都会发布6—8期《病虫情报》,犹如精准的农事“闹钟”,及时提醒农户做好防灾减灾。咨询服务站里,王洪英常常被前来求助的群众围拢,她只需观察作物叶片发黄、卷叶等细节,就能准确判断病情,开出的“药方”往往立见成效。8年来,银发专家累计接待农户咨询1500余人次,每一次都是农民“揣着困惑来、带着笑容归”。 线上服务打破时空限制。自2020年起,服务团活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远程指导,让技术服务“随时在线”。王洪英的微信成了“问诊热线”,视频通话中,她总是一遍遍耐心讲解施药要领。曾有一次凌晨4点,她接到种植户紧急求助,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及时控制住稻飞虱灾情,保住了200亩稻田的收成。 现场服务争分夺秒解民忧。2023年4月21日,服务团一天内先后奔赴高流镇麦田、唐店街道果园、马陵山油料基地和新店镇西瓜大棚,连续作战6个多小时,行程近百公里,为一处处农田精准“把脉开方”,用脚步丈量着对农民的牵挂。 项目跟踪服务凸显专业深度。在唐店街道芦汪村,专家团队4次上门,成功挽救45亩受枯萎病困扰的果园;在双塘镇双井村,连续两年的技术帮扶,助当地农户增收三成,稳稳走上致富路。如今,高流镇、棋盘镇等地农民,早已把专家讲座、技术集市当成农业生产的“必修课”,农业科技真正落到了田间、暖到了农户心坎里。 服务团成立以来,累计开展上门服务120余次,指导防治病虫草害面积达5.4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500余万元,受益农户超2800户。在棋盘镇王徐村紫薯基地,服务团5次上门指导,助力800亩紫薯实现亩产3000斤;在时集镇白科村,王洪英顶着38℃高温逐田诊断,让千亩僵苗重新焕发生机;双塘镇的“阳光玫瑰”葡萄,在专家团队持续3个月的跟踪指导下,亩产突破4000斤,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这支银发队伍的事迹屡获表彰: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中多人在市级评优中脱颖而出。然而在老专家们心中,最珍贵的“奖励”始终是农民那句朴实的认可——“专家来了,咱们的庄稼就有救了!”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