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徐州:“长者食堂”持久飘香,“适老细节”托起“稳稳的幸福” | ||
|
||
一餐热饭,看似小事,却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感的大事。今年以来,徐州的长者食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丰富的菜品、亲民的价格和用心的服务,赢得了老年人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温暖烟火气的背后,运营压力、资金短缺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何让长者食堂不仅开得起来,更能长久飘香?记者通过走访徐州多家长者食堂、养老机构,探寻灶火与人气如何持续相旺的运营模式。 老人们在体验长者食堂提供的义诊服务 适老细节,托起稳稳的幸福 “以前一个人吃饭总凑合,食堂刚开业我就来登记了。每天在这里不仅吃得香,还能和老姐妹们说说话。”70岁的李奶奶笑着说。中午11点多,位于云龙区中锐星尚广场内街的一家食堂,顾客进进出出,烟火气十足。这是今年8月正式运营的大龙湖街道新元社区长者食堂,能同时容纳108人就餐,开张不久便成为周边10个小区2.3万名居民的“心头好”。目前,新元社区900余名70岁以上的老人中,登记就餐的已有240余人。 长者食堂门口张贴着补贴政策:70岁以上徐州市户籍老人可享每日2元餐补,60周岁以上低保特困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天3元餐补,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退役军人、残疾人用餐给予八五折优惠……“长者食堂不是单纯吃饭的地方,它是街道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关键节点。”大龙湖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刘伟说。 今年以来,云龙区新建成长者食堂6个,累计建成13个,并以长者食堂为核心,提供预订上门配送服务,形成“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移动助餐车”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截至目前,已录入助餐系统并开展助餐服务的老人共1800余人,日均就餐老人770余人。 近日,鼓楼区丰财街道下淀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开门迎客。明亮通透的空间设计令人舒心,浅色系桌椅整齐摆放,地面洁净如新,处处透露着细致与温馨。 为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口味与健康需求,食堂遵循“低糖、低盐、低脂”原则,每天供应20余种菜品,涵盖荤素热菜、营养汤品与松软主食,兼顾口感与营养。在相关补贴基础上,今年鼓楼区民政局和区慈善总会联合实施“老年助餐”项目,给予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1元助餐补贴,让长者食堂更实惠更暖心。 位于鼓楼区铜沛街道的长者食堂选址在彭商老牌楼农贸市场1号门二楼,食堂厨师可以从楼下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到楼上做饭,老人们也可以买完菜直接上楼吃饭,吃完饭再慢悠悠回家,真正做到了让老人省心、让子女放心。目前,鼓楼区共有长者食堂10个,并以长者食堂为核心,辐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均就餐老人800余人。 今年4月,沛县汉兴街道汉康社区一间飘着饭菜香的食堂成为居民热议的“暖心驿站”。这家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便民性”为运营宗旨的社区食堂,不仅为居民提供实惠可口的餐食,更通过贴心服务传递民生温度,成为社区里最聚人气的地方。 社区食堂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心设计了老年营养餐,并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倡树节约之风。据社区党支部书记侯娇介绍,食堂日均接待堂食200人次,并对特殊群体给予8.8折优惠。此外,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还能享受免费送餐上门服务,让温暖从“舌尖”直达“心间”。 为让居民吃得更便捷、更舒心,汉康社区长者食堂还开通线上预约订餐功能。食堂根据订单动态调整菜单,实现“按需备餐、精准供餐”,既减少浪费,又确保菜品新鲜。目前,食堂日均配送量稳定在300单以上,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的新亮点。 延伸服务,让饭后生活多姿多彩 自今年5月12日正式开业以来,位于泉山区奎山街道奎西社区山水丽庭小区11号楼的长者食堂,已成为周边许多老年居民每日必到的“幸福驿站”。 这处三层建筑总面积达1291平方米,半地下一层打造为标准化生产制作区域,一楼则化身为整洁温馨的就餐区。奎山街道长者食堂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基础医疗服务实现了“楼上楼下、无缝衔接”的协同布局。长者食堂一墙之隔便是高效运行的奎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全科、内科、中医、康复、保健、化验、影像、输液等完备科室。老人们可以在一楼看完病、取完药,或者做完康复理疗后,到隔壁的长者食堂享用热乎、营养的饭菜。 这种“医食结合”的创新模式为老人极大提升了便利性,一次出行,满足就医、就餐双重需求,同时也为就餐老人的健康增添了一道无形的守护屏障。 “食堂里的饭菜非常可口,里面还有休息区、娱乐区,真好!”说起云龙区黄山街道民健社区的长者食堂,附近的老年人很开心。这个通过盘活辖区幼儿园闲置用房开设的“幸福食堂”,不仅提供菜品丰富的营养餐,还为行动不便老人开通送餐上门服务,更设置健康角定期开展义诊,为老幼群体提供独立性、共享性、体验性的互动交往空间,让闲置教室变身“多功能课堂”,实现了“一改多赢”的倍增效应,成了社区幸福驿站。 老人们在长者食堂棋牌室度过快乐时光 在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的长者食堂内,刚吃完午饭的老人们,约了好友一起去楼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准备活动活动身体。“长者食堂正朝着‘多元共融’的方向发展,不仅要让老人吃得舒心,还要玩得开心。”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石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迎迎说。 记者走进二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棋牌室、唱歌房、观影室、书法室等活动室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融入多种功能,探索老年友好服务模式。 不止石桥社区,在大庙街道后坝村“幸福食光”中心厨房、金龙湖街道大湖社区“乐龄餐厅”、徐庄镇吴楼村“幸福食堂”,均配备图书室、书画室、影音播放室等功能室,在满足用餐需求的基础上,培养老年人的业余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创新思路,厘清可持续经营账单 长者食堂作为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的重要举措,深受好评,但也面临着运营资金紧张等难题。为打破这一困境,徐州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运营之道。 今年8月开业的丰县中阳里街道凤南社区长者食堂通过“以商养老”的创新模式,在为社区老年人和退役军人提供暖心餐饮服务的同时,向周边居民、上班族开放。为拓展多元化业务,提高便民服务,凤南社区长者食堂不仅增设了早餐服务,晚上还开起了外卖通道。 午饭时间,一些老年人在大韩社区长者食堂就餐 为了让老人持续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新沂市城区目前开设的5个长者食堂,构建了“长者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的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房租减免、一次性建设补助或定期运营补贴等形式,打造“个人出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帮一点、经营筹一点”全社会参与的模式经营爱心食堂,让食堂能实现保本经营或微利经营。 作为全市率先布局推进老年助餐工作的板块,徐州经开区近年来深入改革创新,在加快推进中心厨房和社区助餐点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长者食堂经营模式转变,蹚出了一条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径。 “长者食堂带有显著的公益属性。如果助餐企业只干这个,生意是做不下去的。”已经退出长者食堂业务的徐州唯老汇社区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旭东坦诚地说,加上菜价低、食材健康、工作人员需求量多,所以大多数长者食堂都很难赚钱,甚至大部分会陷入持续的亏损,只能靠财政补贴苦苦维持。 百姓叫好,企业叫苦,长者食堂的“经济账”到底该如何算? 对此,徐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多次联合相关部门对接区助餐企业,努力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的长者食堂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各长者食堂通过社会化运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走进金龙湖街道美的城家安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环境优美、音乐萦绕。运营负责人周雷笑着介绍,中心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即时性服务为特色,服务涵盖家庭管家、邻里食堂、绿色就医通道、适老化改造等七大服务板块200余项服务。目前以美的城小区为中心,服务半径覆盖周边1.5公里范围内小区,累计服务长者800余人次,助餐服务日均提供餐食150余份。 “家安年的成功并非侥幸,而在于因地制宜。”徐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将餐饮与社区特点相结合,找到合适的赢利点,才能有望平衡好公益性和社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午到了,老人排队打饭 “现在我们面对全龄人群,不只有助餐服务,还有中医康养、社区团购等服务。”徐州山茵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传鹏说。在接手徐州经开区长者食堂运营后,公司正积极筹备打通居家养老各环节壁垒,将老年大学、主题旅游、老年代购、中医康养等串联运营。随着老人就餐、团购逐渐稳定,食堂的产品线慢慢完善,公司部分单项业务已实现盈利。 从“一餐热饭”到“一种生活方式”,徐州的探索还在继续。只有妥善处理好各项资源协调,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长者食堂才能真正成为家门口的“幸福驿站”。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