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江苏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出台,如何让地名孕育出新商机?
发布日期: 2025-09-04 15:08   来源:交汇点    浏览次数:    字号:【


近日,江苏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出台,旨在推动地名与美食、产业、文旅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那么如何精准提炼各地名的核心特质实现与产业的融合?通过哪些创新路径可扩大“地名经济”的品牌影响力?

地名+美食,让历史符号蝶变消费IP

黄桥烧饼因1940年的黄桥战役闻名全国,并伴随着一首《黄桥烧饼歌》唱响世界,为这份地方小吃赋予了独一无二的地域辨识度。如今,全国各地的黄桥烧饼实体店近1000家,年销售总额突破8亿元,被誉为“中华第一饼”。但曾在一段时期,它只囿于黄桥“闺中”,外地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味。

如今黄桥烧饼已进入江浙沪高速服务区。

如何让“老招牌”借地名优势释放出跨越时代的经济价值?泰兴市黄桥烧饼协会副会长、江苏为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峰总结为“以质致远、向新而行”八个字。一方面,深挖黄桥地名的文化附加值,将黄桥战役的红色底蕴与传统烧饼的非遗技艺相结合。制定质量标准,确保每一枚烧饼都带着“黄桥味道”的正宗基因;另一方面,研发芝士、海苔、肉松等时尚口味,设计独立小包装与微波即食款,并通过“烧饼节”“烧饼创意大赛”等活动,让黄桥地名随美食展销、文化体验走向全国,成功推动了历史记忆向商业吸引力的深度转化,让黄桥烧饼成为带动数万群众增收、激活区域发展动能的“黄金 IP”。

这样的蜕变,在不少地方特色产品的成长里,都能寻到相似的精彩轨迹。“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蛋”“天上太阳月亮,高邮鸭蛋双黄”……高邮咸鸭蛋的美名早已随着这些民谚传遍大江南北。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中,“高邮鸭蛋”为扬州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品牌,为地方鸭蛋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推出卤鸭蛋新品。

“为了升级产品形态,增加品牌竞争,我们主动对接并融入新的市场潮流。”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定龙说。今年,该公司推出“高邮湖”牌卤鸭蛋新品,4万枚在短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从传统的高邮咸鸭蛋,到创新研发的“不咸”鸭蛋,再到如今备受青睐的卤鸭蛋,不仅维护了基于地名的品牌声誉,也将高邮鸭蛋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如今在美国Costco超市的货架上,也能看到这枚承载着中国风味的特色鸭蛋,让世界品尝到来自高邮的美味。

“扬州黄珏老鹅的根在‘黄珏’这方水土,魂在百年卤制技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玉鹏深耕黄珏老鹅制作技艺数十年,坚守 “老卤慢炖、香透骨里” 的传统工艺,已广收200余名弟子,将 “黄珏老鹅” 的地名招牌与技艺标准向外传递。

夏宝芳在制作老鹅。

如今,他的弟子夏宝芳在南京拓展,主动创新经营模式——既保留经典卤鹅品类,又推出真空即食装适配快节奏生活,更与南京多个景区、酒店达成合作。如今夏宝芳已开5家门店,让“黄珏”这块地名招牌越叫越响,走进更多南京人的生活里。

记者注意到,《通知》提出“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近年来,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天目湖鱼头、东台西瓜等地方美食为何能成为‘网红爆款’?”中国民俗学会餐饮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严华解释,“地名既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赋能地方发展的‘金钥匙’。只有深挖地名物产背后的文化内涵、独特基因、情感价值,并在产品形态上突破传统局限、在营销模式上紧跟时代趋势,通过公司化运营、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塑造、国际化传播,才能让这些美食从地方名片升级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经济载体,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消费热点’的跨越。” 

地名+产业,以品牌标签构筑多元格局

“东海水晶形成了集原料加工、创意研发、观光旅游、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可以说构建起以天然水晶为主的‘一晶多宝、百花齐放’的多元珠宝发展格局。” 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宋正强告诉记者。

国外游客在挑选水晶产品。

东海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水晶储量约30万吨,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东海打造了以水晶城、水晶博物馆、水晶雕刻非遗馆、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晶综合加工产业园、直播电商产业园为重点的“一城二馆三园”发展格局,不仅吸引文旅消费,更强化了“东海=优质水晶”的认知。销售额实现四年跨越三个百亿台阶,2020年销售额190亿元,2024年销售额则达460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320亿元(含跨境电商50亿元)。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约占全球水晶市场的17%。可以说,“东海”这一蕴含着资源禀赋与产业底蕴的地名,为当地水晶产业从单一加工向全链条、多业态延伸注入了核心动能,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今年6月,江苏花名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批9个品种共2500余株水培小微盆景,经如皋海关出口,运抵日本。这也是江苏省单批次最大规模水培小微盆景出口。

“如皋‘花木盆景之都’的金字招牌,是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底气,这是地域品牌赋予我们的天然优势。” 该公司负责人刘小飞同时表示,“但要让‘如皋盆景’的品牌越擦越亮,必须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我们聚焦水培技术创新,在造型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和海外客户的喜好,让传统盆景焕发出新活力,从而让我们实现了从‘试水’到‘大单’的跨越。”

食客们在品尝盱眙小龙虾。刘超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同样以地名IP为核心驱动、实现产业迭代升级的还有盱眙龙虾产业。

“盱眙龙虾”连续10年位居中国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榜首位,2025年在“地理标志区域品牌100强”中排名第九、水产品类第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盱眙龙虾产业从最初的‘捕捞+虾仁加工+餐饮’,形成集苗种选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节庆文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晓鹏介绍。

《通知》要求“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与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地方电商直播等产业结合”。王晓鹏表示,集团不仅成功培育“盱眙1号”小龙虾新品种,更依托317项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出马坝、黄花塘千亩连片稻虾种养核心基地,以及淮河明祖陵2万亩高标准示范推广区等标杆项目,将“盱眙模式”从单点试验升级为全域可复制的标准化范式。在产业集聚层面,通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区、龙虾超级工厂建设,让“盱眙制造”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筑牢集群优势。近年来,盱眙龙虾以品牌为纽带,更打破地域边界。在国内20多个省份布局2000余家餐饮门店,让地名IP转化为线下流量;在国际瞄准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2024年实现729万元出口额,让“盱眙味道”走向全球。

地名+文旅,以地域文脉打造体验标杆 

《通知》提出,要串联挖掘拓展地名旅游线,丰富“水韵江苏”文旅内涵。“地名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名片’与‘流量入口’,是游人向往、奔赴的地理标杆,对旅游发展具有定位、引流、赋能的关键作用。”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组成员王聿诚说。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化身巨型露天观赛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邵丹摄

“以地名带动文旅,老门东一直在深挖地名背后的历史人文,围绕地名历史内涵整合资源。”南京门东历史街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涵说。老门东,因位于南京中华门以东而得名,是南京城最古老的城区之一。近年来,老门东以保护文化原真性为核心,引进老字号、活态展示非遗、打造文化地标,让地名承载的记忆落地。同时,串联文旅商体,引入潮流品牌、举办多元活动、营造特色景观,联动中华门城堡等周边资源,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开放式博物馆和城市文化名片。

游客在熙南里观看南京市越剧团演出。

相隔不远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以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甘熙故居”为文化核心,打造集非遗体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街区负责人介绍,熙南里一方面将自身与历史建筑、非遗资源深度绑定,通过打造“熙南有戏”等文化项目,把地名转化为“体验南京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另一方面,以熙南里作为统一地域品牌,串联非遗工作室、美食业态等资源,推出笪桥灯市、走马巷美食坊等特色内容,更创新引入 “主理人品牌”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这种发展路径,让熙南里的地名价值超越了地理指向,升华为承载城市记忆、激活文化消费的精神载体,为城市地名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该负责人说。

《通知》中特别强调,要“统筹策划开展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沙家浜风景区的相关实践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示范。

游客在观看京剧《沙家浜》表演。

常熟市沙家浜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蘋介绍,景区以“苏南东路抗战”这一红色地名文化内核为核心依托,一方面打造了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主题展、全国戏曲票友大赛等标志性品牌活动,并将其与红色文化季、大闸蟹美食文化季深度结合;另一方面丰富业态供给,融入实景剧《芦荡烽火》等特色内容,联动高校与党史机构,推出“重温芦荡烽火”等精品思政课程,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功能。同时,景区还借助红色基因库、XR沉浸之旅等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同步开展红色纪念活动与研学实践。“通过一系列举措,沙家浜风景区年均吸引超190万游客参与景区活动,不仅让红色地名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更成功跻身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旅标杆行列。”邱蘋说。

“溧阳一号公路”风景优美。

不仅老地名承载着地域历史文脉,新地名也能成为激活文旅发展的新引擎。“溧阳一号公路”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旅游风景道、全国美丽乡村路和“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一工作人员解读,命名跳出传统“乡村旅游公路”的平淡表述,以“一号”赋予其“顶级资源”的象征意义,既借鉴国际知名景观公路的传播逻辑,又凸显溧阳对该线路的战略重视。同时,“溧阳一号公路”的地名凝聚力,也推动当地整合“三山两湖”资源形成全域旅游格局,让分散的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线、形成合力,从单一交通线路升级为文旅IP。此外,简洁响亮的名称极易在社交媒体传播,快速建立起“溧阳文旅核心标识”的认知,进一步带动了沿线民宿、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的热销,真正实现了文旅 IP 对乡村产业的深度赋能与价值重塑。

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卢勇教授看来,《通知》的出台不仅为地名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提供了清晰的路径遵循,更为乡村振兴、消费升级、文旅创新划定了具体实践框架,有效填补了地方“地名经济”发展缺乏统筹指导的空白。从江苏各地“地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地名文化与部分领域的结合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整体产业融合等问题仍存在较大升级空间,《通知》也为“地名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提供了破局思路。他还进一步为 “地名经济” 的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具体建议:“按照《通知》要求,各地应在规范地名管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地名经济,完善推广体系,推动地名资源向特色产业、新型消费业态、优质旅游产品精准转化,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