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苏州举行首届“儿童主任”职业技能大赛 2119名儿童主任爱与责任同在
发布日期: 2022-11-14 10:43   来源:姑苏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儿童主任是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守护人,服务能力是否过关过硬,直接关系到儿童福利和保障工作是否能够落地生效。昨天,由市民政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苏州市首届儿童主任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从全市2000多名儿童主任中海选出的30名晋级选手,同台竞技、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为做好未成年保护工作积蓄更大能量。

以赛代练,锤炼儿童主任队伍

昨天的比赛分为晋级赛和决赛,晋级赛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种类型,从30名选手中优选10人进入决赛。决赛环节重点考察选手的沟通表达、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选手在“自我介绍”“主题演讲”“综合问答”和“情景模拟”四个项目中展开角逐。

从幕后走到台前,儿童主任用激情澎湃的演讲,诠释儿童主任的使命和担当;用情真意切的故事,展示工作风采、诠释职业理念;用娴熟的业务能力,勾勒出儿童主任多面手的职业形象。

“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守护,这就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今年32岁的范明华是吴中区临湖镇钱塘村村委会委员,也是一名儿童主任,站在舞台上,范明华把4年来在未保工作中的点滴故事娓娓道来。他说,做好儿童主任工作没有捷径,只有经常走到困境儿童家里头才知道受助对象缺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立足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最合适的帮扶方案。

帮助困境儿童早日走出困境,是每一位儿童主任的愿望,也是使命。5年前,章柳莺选择到常熟碧溪街道万福村当一名基层工作者,负责民政工作,就在去年,她又多了一个身份“儿童主任”。“我特别喜欢这个新身份,我在家里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工作中我是所有孩子的妈妈。” 章柳莺说,困境儿童的故事总能触动自己心头最柔软的部分。“很多身陷困境的儿童,敏感又脆弱,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正是用满满的爱,努力打破这道隔阂,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帮助。”她说。

经过比拼,现场决出个人奖10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4名)、团体奖6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为发挥榜样力量,现场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到此从筹备到执行,历时80多天的大赛圆满落幕,充分展示了基层儿童工作者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展现了儿童主任们爱与责任同在的精神风貌。本次大赛决赛部分,还通过引力播同步视频直播,为全市儿童主任、儿童社工搭建了在线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正峰表示,举办苏州市儿童主任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未保工作新论断新要求的具体行动,检验的是全市未保战线服务保障能力水平,彰显的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未保工作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希望获奖选手再接再厉、再攀新高,做好技能“传帮带”,获奖单位总结梳理好经验做法,各级社会组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完善构建以儿童为中心、家庭为对象的未保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000多名儿童主任,深耕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

2021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每个村(社区)至少设立一名儿童主任。儿童主任关注所有儿童,重点服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散居孤儿等。

在我市构建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中,儿童主任是连接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市坚持选优配强,组建起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能担重任的儿童主任队伍,目前全市专职或兼职儿童主任2119名,已实现村(居)委会全覆盖。他们长期活跃在苏州各村、社区,奔走在儿童保护的最前沿,他们用炽热和真诚,打通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困境儿童送上党和政府的关爱与呵护。

市民政局儿童和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石波涛表示,儿童主任承担着社区妇女、儿童、家庭及特殊儿童的排查、走访、建档、关爱、帮扶与救助的责任,也承担着亲子关系、家庭关系、隔代教育、儿童心理、儿童权利、政策等各项工作的普及、宣传与倡导,是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守护人。“我们的工作,就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守好儿童保护‘最后一公里’。”石波涛说,这份守护背后,需要专业的职业技能做支撑。

石波涛解释道,儿童主任对儿童福利政策和未保法熟念于心,并且贯彻落实到位,把政策实实在在送达服务对象。同时,要通过运用“大数据+铁脚板”实现精准排查,并做好个案跟踪服务,帮助困境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儿童主任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随着儿童主任工作的深入,其面临的涉及儿童保护、儿童心理健康或沟通方面的问题就会更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技能,更好地走近这些困境儿童。”石波涛说。

找出“沉默的少数”,任重道远

范明华是决赛选手中为数不多的男选手,对于未成年保护,他展现出细致入微的一面。范明华所在的钱塘村目前有7名困境儿童,凭借着腿勤、嘴甜又细心,范明华不仅帮助困境儿童家庭获得了相应政策帮扶,慢慢摆脱生活困境,并且已成为他们信赖的贴心人。“说实话,与困境儿童家庭沟通,确实比较难的。”范明华说,他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低保、低保边缘、重残重病家庭,这些家庭急需帮扶,却又因为害怕被人知晓家庭的“伤疤”,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选择避而不见、避而不谈。

两年前,范明华在入户家访中,了解到村上一户村民的孩子行为习惯存在缺陷已严重影响学业,但在交流中,父母却不愿直面孩子的异样,经过范明华多次的入户走访、劝导,家人渐渐打开心扉,带着孩子就医,在专业鉴定下,孩子为智力残疾。范明华得知后,第一时间帮助患儿申请办理困境儿童救助,从此患儿每月申领到1000多元生活补贴,大大减轻了医疗和生活负担。“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并且生活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我更加感觉到工作的价值所在。”范明华说,作为儿童主任,他在入户走访沟通中也会格外注意言辞表达和受助对象隐私保护。

章柳莺在工作中也没少吃闭门羹。万福村有一户困境儿童家庭,父母是残障人士,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我还记得起初见面的时候,小孩子特别内向、怕生,也不愿意说话。”章柳莺说。

作为母亲,与孩子沟通有着天然优势,在与帮扶对象接触中,章柳莺放弃了讲道理、摆事实的传统路径,转而经常利用下班时间,给帮扶对象送去玩具和零食,陪她玩乐,一来二去,帮扶对象与她热络了,看到她张口就叫 “张姨”。“我跟孩子处了三四年了,她就跟我亲生的一样。” 章柳莺说,如今帮扶对象的性格慢慢变得开朗,其父母也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获得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