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涟水县综合施策救助帮扶支出型困难家庭 | ||
|
||
近年来,江苏省涟水县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创新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工作举措,着力打造“涟心为民”温情救助品牌,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2月,该县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最佳案例”。 涟水县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县尚有一些家庭,因病、因灾、因残、因突发事件等因素,家庭经济支出严重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导致生活陷入困境而可能出现返贫现象,急需给予救助。针对这种现象,涟水县民政局在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的同时,补齐社会救助短板,并利用省民政厅将涟水县确定为“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试点单位”的契机,经过深入调研,制定《涟水县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范围、救助标准、经办程序、救助方式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按照《实施办法》在涟城街道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之后,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的原则,将涟城街道开展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践试点取得的成效和做法,在全县各镇(街)全面推开。通过及时、精准的救助帮扶,有效解决群众遇到的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涟水县民政局在实施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过程中,严格规范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救助对象的个人申请和家庭经济收支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并根据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分类分档确定救助标准,最高救助标准为低保标准的15倍;对基本生活陷入极度困境、救助金额已达上限仍不能缓解的特困家庭,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由县民政局牵头召开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进行研究,提高救助额度。为促进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工作持续、健康开展,该县创新举措,多维发力。一是充分发挥民政民情“直通车”的作用,及时上报困难群众信息。自2019年起,该县就从镇(街)、村(居)选聘了由村(居)干部、老党员、网格员、爱心人士等2200余人组成的民政民情直报队伍。这支队伍身在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谁家发生急难问题,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并通过与民政部门建立的微信直报群及时报送。县民政局对收集到的困难群众急难信息及时研判、及时上门核实、及时办理。3年来,民政民情直报队伍累计上报民政民情信息582条,其中重大急难信息109条。根据相关信息,县民政局先后为486户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56.8万元,为96户困难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手续。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县民政局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村(居)宣传栏、社会救助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大力宣传社会救助政策,让群众真正知晓政策、弄懂政策、享受政策。三是改进救助方式,对困难群众给予资金、物资、精神等多元救助,改变以往救助方式单一的问题。 这些救助帮扶举措,使困难家庭得到了及时救助帮扶,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涟城街道民政民情直报员武欢在一次民情走访中,发现城东社区六组19岁的王某程因患白血病,导致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随即进行上报。县民政部门立即入户核查,简化审批程序,为其送去临时救助金8200元,并为他们家办理了低保手续。石湖镇四兴村村民张某宝因大病生活陷入困境,县民政部门联合镇、村两级上门核查,按最高标准给予及时救助,为其送去9800元临时救助金,帮助他家渡过难关。此外,村干部还每月一次上门走访关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近两年来,该县累计为近7000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发放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金871.2万元,有效缓解了这部分家庭面临的困境。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