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南京市救助管理机构护特殊困难群体安全度夏度汛 | ||
|
||
今夏以来,江苏省南京市气温持续偏高,强降雨天气频发。为确保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安全度夏度汛,南京市救助管理机构在常态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的基础上,叠加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探访关爱专项行动,在强化街面巡查力度、提升关爱救助温度、抓实源头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切实增强流浪乞讨特殊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明重点、摸底数 制定巡查探访“线路图” 南京市民政局先后印发通知部署两个专项行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发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与公安、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协作联动,组建街面巡查队伍,加大巡查力度、广度和频次。 在全市全域筛选火车站、汽车站、新街口商圈等67个流浪乞讨人员易出现的重点巡查救助区域,确定老年人、未成年人、疑似精神或智力障碍患者3大类重点关注人群,创新采用“红、黄、蓝”三色机制,建立覆盖110人的街面长期滞留人员信息库。全市按照巡查探访每周一轮次的要求,对已入库建档的街面长期滞留人员进行巡查探访,及时了解和动态掌握他们的现状和需求,提供针对性关爱救助服务。 强引领、优服务 打好关爱救助“阵地战” 自两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南京市23家市级乡镇(街道)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延长救助服务开放时间,准备充足的防暑降温用品和方便面、矿泉水、应季衣物等救助物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近距离的救助服务。 民政部门和各救助管理机构积极把握救助窗口期,打好主动救助提前量,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高温、暴雨等恶劣天气预警,对存在洪涝、倒塌危险的废弃拆迁房屋、废弃施工工地、工棚、桥梁涵洞等区域进行全面排查,以高频次的动态救助应对流浪乞讨人员的高流动性,发现一个、劝导救助一个,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度夏度汛。 此外,全市各区为保障两个专项行动的有效运行,提前囤好“预备粮”。玄武区、建邺区为各街道提前配备充足度夏度汛救助物资;鼓楼区向全区12个街道服务点、105个社区引导点发放充足的降温物品、药品;雨花台区、栖霞区等各区拨付专项资金确保各项救助行动正常开展。 勤关怀、核信息 夯实源头治理“大后方” 自开展两个专项行动以来,南京市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在关爱探访基础之上,深化完善街面长期滞留人员身份信息,对身份信息不明人员,联合公安部门运用人像比对、全国救助寻亲网查询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身份信息核查核实率。对查明身份信息人员,采取发函户籍地民政部门、开展联合源头治理等方式,“一案一策”进行动态跟踪服务。 一名常年在南京街头露宿的流浪老人是此次专项行动重点关注的对象。为应对老人流动性较强的问题,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发动属地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扩大巡查覆盖广度,同时安排社工持续耐心细致对其关心关爱。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老人终于接受服务,主动提供了户籍信息,回到家乡,在敬老院中安享晚年。 同时,南京市各区民政部门也积极做好源头治理工作。秦淮区通过多轮街面巡查和身份核实,新增入库8名街面长期滞留人员;建邺区落实社区网格化巡查机制,每周3次开展街面巡查,对街面长期滞留人员常关怀、多劝导、密切关注,目前已劝导2名街面长期滞留人员返家,护送1名进入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六合区指导各街道对入库的返乡受助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每月进行一次探访关爱,积极帮其解决生活危机,预防再次流浪;高淳区以实地探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关爱了解辖区内易流浪走失人员的生活情况,将救助温情送达到街尾巷角,扎实做好源头治理工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