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让路名留住记忆守住乡愁 扬州新命名11条道路
发布日期: 2024-10-23 13:52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人依地栖,名以存志,地名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连接之一,让人留住乡愁记忆。昨天,扬州市又有11条道路通过了命名,这些路名中既有因道路延伸而沿用的原地名,也有根据周边村庄而重新命名的。

路名上新

11条道路通过了命名

在本次命名中,沿用老地名的较多,有江都南路、秦邮南路、开发东路、中兴路、锦绣东路、锦上路、运河南路。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道路延伸中使用原地名扩展两端,既方便了群众记忆,不易造成混乱,也保持了地名的统一性。

在本次命名中,根据周边村庄命名成为一大特色,主要有霍桥路、包庙路、西王路、横东路,它们分别对应着霍桥村、包庙村、西王村、横东村,他们的重新命名,让那些曾经消失的村庄地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记忆中。

背后故事

霍桥曾有“小上海”之称

每一个路名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向记者讲述了霍桥路背后的故事。

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记载:江都县东南有霍桥。民国《江都县续志》卷1记载:霍家桥在县城东南沙河与廖家沟合流之西岸,轮船可达本镇。距城陆路十五里,水路二十里,这里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素有“小上海”之称。

民间相传霍桥村的地名来源于一个历史事件,在清初,有一名霍姓商人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桥,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霍家桥,后来简称霍桥。随着时间推移,霍桥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点,不仅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也在文化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地名见证了当地的发展和变迁。

霍桥地理条件优越,水道南通长江,北贯苏北里下河各地,是一条南北通联的航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霍桥人田楚、田树兄弟的努力下,上海“大通”“大达”两家轮船公司先将营运线路延伸到霍桥,各以两艘千吨级客货轮船轮流营运。扬州去沪、宁等地的客商都由洼字街乘小轮船沿沙河航行至霍桥转乘江轮,霍桥当时十分繁荣,旅馆、茶馆、肉铺、渔行、布店、酱园相继设立,蛋行、钱庄也应运而生。民国年间还兴建了扬霍公路,这条路从缺口门(今跃进桥处)至霍桥,共9公里,这时的霍桥已成苏北地区重要港口。有人赋诗描绘霍桥盛况:“一声气笛报深宵,万家灯火迎客到,琴笛笙歌和酒令,十里洋场在霍桥。”

“老地名并非若干汉字的简单组合,而是蕴藏着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倾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是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对老地名的保护,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视,也能为市民共享城市记忆创造条件。”黄继林说。

11个路名一览

广陵区

江都南路 位于汤汪街道,原江都南路南延至S328国道,长860米,宽18米。

秦邮南路 位于广陵区经开区,原秦邮南路南延至富民路西延段,长500米,宽度15米。

霍桥路 位于广陵区经开区,东起沙湾南路,西至恒智路,长940米,宽20米。

开发东路 位于广陵区经开区,原开发东路东延至S328国道,长2100米,宽20米。

邗江区

包庙路 位于槐泗镇,南起酒甸西路,北至潍柴大道,长300米,宽16米。

西王路 位于槐泗镇,南起酒甸西路,北至潍柴大道,长300米,宽16米。

中兴路 位于槐泗镇,原中兴路北延至兴槐路,长440米,宽约9米。

锦绣东路 位于双桥街道,东起维扬路,西至新城河路,长750米,宽12米。

锦上路 位于蒋王街道,北起栖祥路,南至赵家支沟,长420米,宽13米。

扬州经开区

运河南路 位于施桥镇,原运河南路南延至吴州东路,长450米,宽20米。

横东路 位于施桥镇横东村京杭大运河西侧,北起横沟河,南至东风河东路,长1440米,宽10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