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数字联播网】为爱“减负” 为幸福“加码”——江苏大力倡树文明婚俗新风
发布日期: 2024-05-21 11:05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江苏先后印发了《婚姻家庭幸福护航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等政策文件,推动各地以年轻人为中心,以“深化婚俗改革试点、倡树文明健康的婚俗文化”为切入点,以促进恋爱结婚、婚姻稳定、家庭和谐为主线,致力于“为爱减负、为爱出新、为爱赋能、让爱出彩”婚姻家庭“四个乐章”,大力构建贴近年轻人需求的婚姻登记阵地,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普遍开展充满仪式感的特色颁证服务和公益性集体婚礼,以此引导年轻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引导提倡简约适度婚俗礼仪。

目前,有3个地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40个县(市、区)分三批被确定为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各实验区按照相关要求,从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四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婚俗改革,有效发挥了实验区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作用,社会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明显提升。

坚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各地普遍健全一站式、多元化的婚姻家庭服务机制。目前,江苏婚姻家庭辅导覆盖率100%。

南京市建邺区将婚姻服务纳入公益创投项目,充分挖掘服务需求,通过一年一度的公益创投、区妇联“微创投”等,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婚前辅导、离婚调解、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推动全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和婚俗改革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

泰州市立足婚姻登记工作主阵地,倡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实现从“单纯婚姻登记”到“主动服务婚姻”的角色转变。持续推进婚俗改革,强化宣传力度,灵活宣传方式,通过拍摄新婚教育“三堂课”微视频,发放《婚俗改革倡议书》《民法典宣传册》,组织集体婚礼和集体颁证等多种方式,在全市形成“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文明和谐新风尚。

太仓市开展“婚辅线上微课”和“进村庄、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倡导文明婚俗系列宣传活动,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

金湖县成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家事调解工作室),聘请专业婚姻家庭咨询师、法律工作者等担任婚姻家庭调解员。

睢宁县创新“三官一律”(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走进婚姻登记处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婚姻辅导服务,形成值得借鉴推广的服务品牌。

坚持创新婚俗礼仪

江苏省户外颁证基地达到65个,建有婚俗文化馆的婚姻登记机关达到15个,新建婚姻文化创意街区13处,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并实现颁证常态化,引导当事人用庄重的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随着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婚姻文化传播平台逐步建成,各地婚姻家庭文化建设影响不断增强。

淮安市积极发挥婚姻登记处婚俗改革主阵地作用,宣传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爱情八互”精神等优秀婚俗文化,挖掘淮安地区传统婚嫁礼俗文化,倡导规范婚嫁礼俗和中西式婚礼流程,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举办“红色传承”革命婚礼、在天泉湖举办“绿色森林”婚礼、在淮河盱眙段举办“水上”集体婚礼、在漕运城举办“缘定今生 爱满淮安”青年人才户外集体婚礼,打造“淮式婚礼”婚姻服务品牌。

张家港成立了市、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扎实开展“慧爱婚姻家庭辅导项目”,常态化组织集体公益讲座、沙龙、团建等活动,为婚俗改革注入新的时代元素,逐步创造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婚俗新礼仪。

连云港市海州区常态化组织开展结婚颁证仪式,深入城乡社区举办“婚俗文化宣传月”活动。

睢宁县举办“县长颁证日”网络直播活动,近15万名网友在线参与。

苏州市吴中区民政局与苏州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签约婚姻家庭指导合作项目,成立全省首个新时代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建立结婚登记特邀颁证员制度,定期举办结婚登记集体颁证活动。

坚持提升服务质量

近三年,江苏各地累计投入2.8亿元用于婚姻登记机关硬件设施建设,已经有16个婚姻登记机关由政务办理大厅搬进公园、景区,努力将婚姻登记机关打造成美丽、生态、文明的公共服务场所和“网红打卡点”,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了优美、舒适、温馨的登记环境,广泛开展颁证、婚姻家庭辅导、集体婚礼等一体化服务,得到当事人一致好评。43个实验区普遍提升了婚姻登记软硬件环境,设立了婚姻文化馆或婚姻文化长廊,帮助新人深化对婚姻的认识和理解。

苏州市通过链接部门资源,持续深化“苏式婚姻”品牌服务理念,拓展“甜蜜经济”服务内涵,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促,培育文明简约新婚俗,积极探索婚俗改革助力“甜蜜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让“福气苏州”更有内涵、更有质感、更有温度。

东台市在西溪景区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建设婚姻家庭文化基地,因地制宜新建结发街区,1314块青石板铭刻着1314句爱情寄语、铺成爱情长廊,成为城市新地标。

盱眙县着力打造以“黄牌街文化婚俗、天泉湖森林婚俗和黄花塘红色婚俗”为核心内容的婚俗改革实验区。

坚持移风易俗

各地持续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评估,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推动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各试点地区积极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及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彩礼、婚宴、随礼等标准、参加人数等作出规定,针对婚嫁陋习开展专项整治,定规矩、抓严管、强示范,明显降低了婚事负担,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

徐州市委市政府将婚俗改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工作内容。

宿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制定了《人情新风“宿9条”》,提倡婚事新办、嫁娶不要彩礼。

盐城市纪委监委牵头建立婚俗改革“一主题三制度”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推进婚俗改革实验试点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婚俗改革纵深推进提供坚实纪律保障。

南京市溧水区将文明节俭办婚丧列入党员干部日常考核内容,实行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金湖县将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到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到“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等活动中,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

句容市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做好道德模范、句容好人等身边典型评选活动。

南京市江宁区、苏州市吴中区、徐州市泉山区、溧阳市等地广泛开展婚姻领域优秀移风易俗案例征集活动,聚焦解决滥办酒席、高额彩礼、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问题,出台相关指南,对彩礼数量、婚宴水平等列出标准、规模和处罚措施,让群众办事有章可循,引导树立喜事新办、节俭养德的文明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