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公益优先,医养一体,精心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
发布日期: 2024-06-28 14:19   来源:沛县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县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需求,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中心,拓展思路,集聚政策,积极探索一条公益优先、医养一体、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以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院、非镇驻地卫生院转型护理中心、精神治疗中心为主,以民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辅,着力打造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沛县模式”。2023年,沛县荣获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称号,成为苏北地区唯一一家入选单位。

党政重视,部门协同,强化医养结合服务政策支持力度

牢牢抓住“三个”工作环节。一是高度重视、吃透精神。沛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将医养结合工作作为提升养老服务、医养惠民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县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总体部署。二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县政府积极推进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消除养老和医疗系统多头管理局面,强化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分工协作,建立联席办公协商共同推进工作机制,开通了流畅的医养结合双向转诊渠道,推进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政策、落实保障。2019年,沛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市率先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集聚,解决了医养结合机构长期运营的经费问题,也为顺利开展医养结合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

大胆创新,敢于尝试,着力打造医养结合公益优先发展新思路

沛县医养结合的发展定位于公益性、普惠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政府规划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202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沛县“十四五”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全县范围内规划新建8家医养结合项目,新设置护理床位1800张,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县的三级医养结合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备案医养结合机构11家,入住失能老年人860余人,同时充分发挥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公益性的优势,降低了群众健康养老的负担。二是长护先行降低医养结合养老成本。2019年,沛县在全市率先实行长期护理保险,老人入住机构个人承担的费用大大降低,尤其是符合政策的辖区内特困供养老人还能减免费用,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群的急之所急。三是医疗服务提供医养结合专业照护。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县卫健部门开展了签约家庭医生、为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等工作,县民政局每年开展失能老人家庭成员医养照护培训工作,提升了家庭成员医养照护能力。

独辟蹊径,深度融合,加快实施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

沛县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四种医养结合运行服务模式,同时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民政备案制度,将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养老机构综合监督管理。一是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院模式。沛县敬安镇卫生院托管敬安镇敬老院,成立沛县静安护理院,设置中重度失能照护床位180张,同时接纳原有特困人员28人,形成了重度照护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医养模式。二是乡镇卫生院转型护理中心模式。沛县鸳楼卫生院、唐楼卫生院、湖屯卫生院都为非镇驻地卫生院,将部分病床改造成护理床位,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三是乡镇卫生院转型精神治疗中心模式。沛县王店卫生院转轨建成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精神患者的照护任务,该院新扩建精神专科病房6000㎡,设置病床200张,现为长护险定点机构,长期收治病人180余人。四是建设独立的民办医养结合机构模式。沛县福星夕阳红护理院2019年投入使用200张医养结合床位,沛县嘉华护理院、沛县华康护理院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新增民营医养结合护理床位800余张,致力打造区域性特色养老+康复合作新模式。

把握动态,智慧先行,加强信息化建设

沛县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一是全面推进医养机构管理信息化。自主研发智慧医养系统,从老人档案录入、生活能力评估、护理等级的评定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智能化操作,将“医”与“养”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综合到管理系统之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促进医养机构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智能化养老设施。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智能设备,随时查看老人生命特征状态、睡眠分析、离床状态、滞留过长预警,异常情况自动报警,防止老人发生意外;通过SOS呼叫,给老人提供及时养老服务需求,使患者入住体验感更强,环境安全及生命安全也得到了全面保障。

面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沛县将积极适应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不断创新医养结合“沛县模式”,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米”,守护最美夕阳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