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江苏省苏州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推动乡村产业“旺起来” | ||
|
||
2023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着眼擦亮乡村地名名片,创新丰富乡村业态,不断织密乡村地名网络,通过建立“乡村著名行动”工作长效推进机制,激发城乡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持续赋能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推进 2023年以来,苏州市专题制订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方案,围绕规范乡村地名工作流程、织密乡村地名网络、拓展乡村地名服务领域等方面部署11项重点任务,并细化时间安排,明确2025年实现全市行政村辖区地名命名及集中展示区全覆盖等量化任务,引导各地积极开展乡村地名推动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苏州市召开推进会,探索将地名元素和地名文化融入产业品牌建设,加快拓展地名在农村政务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 此外,该市民政局会同市行政审批、交通等部门研究解决乡村道路性质认定、申报审批办法流程,联合市网信、农业农村、机关工委、文广旅、总工会等部门推动乡村地名文化展示融入“数字乡村苏州行”主题实践路线。 加快信息覆盖 近年来,苏州市全面开展县级地名规划编制,指导各地统筹规划、规范命名了一批特色乡村地名,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吸引市场主体集中、打造区域产业地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太仓市、昆山市倡导“一村一策”开展村级地名规划编制,探索乡村地名系列化、区域化展示路径,切实提升地名集群效应和凝聚力。 苏州市针对城乡道路“有地无名”的问题展开专项治理,组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对乡村道路“有路无名”“有名无标”等问题全面摸清有关数量、分布底数,详细掌握“规划用名”“日常俗称”等地名使用情况,目前已排摸“有地无名”乡村道路3000余条,坚持先急后缓、分批推进,有序解决一批群众出行集中、基层服务急需、制约经济发展等重点道路的命名、设标问题。太仓市创新线下实时沟通、线上实时申报“双线并行”机制,有效缩短地名命名审核、申报时效;相城区按季度制订地名申报计划,及时满足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求。 苏州市还通过建立乡村地名信息规范采集和常态更新机制,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小程序,全面推动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巷等地名文化资源和农家乐、采摘园、手艺工坊、民宿酒店等乡村特色地名信息入库、上图,目前全市已累计采集地名信息5.6万余条,乡村地名精细度、精准度进一步提升。 擦亮文化底色 苏州市深入挖掘提炼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乡村地名文化元素,通过立足产业发展、历史人文等优势,有效融合乡土记忆、地域元素,推动优秀地名文化创新运用,提升乡村文化魅力,凸显乡村发展特质。吴江区通过派生、就近移用、重新启用等方式,复活文安巷、简村路、西亭路等一批历史底蕴深厚的乡村老地名,赓续乡村记忆;昆山市坚持从古典诗文、志书史书等资料中集聚地名命名资源,形成优质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相城区黄埭镇深入挖掘冯梦龙文化,命名了一批如“通言路”“恒言路”蕴含先贤智慧、“冯埂路”“武陵桥路”保留乡土情怀、“燕居路”“耕读路”体现耕读文化的特色乡村路名。 今年,该市还持续开展“跟着地名看苏州”系列主题活动,发布“苏地有名”品牌及标识,围绕“品味美食”“赏味美景”“体味美好”三大主题推出了“苏”味江南地名之旅推荐线路;聚焦“品文化、聚合力、谋发展”主线,围绕“感受变迁”“感知发展”“感悟奋进”主题拍摄地名文化系列视频,进一步推动苏州地名为历史发声、为经济赋能、为城市添彩。 拓展赋能场景 苏州市坚持地名就是生产力,一体推进乡村地名挖掘保护与价值发挥,积极发挥地名标识功能,将地名文化、地名故事等元素融入农产品牌塑造中,进一步擦亮了“阳澄湖大闸蟹”“东山碧螺春”“太仓肉松”“昆山奥灶面”“湘城麻饼”等特色品牌,带旺宜居乡村的浓浓烟火气。 该市还通过转化乡村地名文化成果,布局乡居民宿、特色果蔬、传统工艺等精品业态,盘活沉睡的乡土资源。昆山市探索将地名元素融入乡村建筑空间设计和品牌建设中,如入驻萱草书屋、舍里主题生活馆;运营听雪园徽派民宿、清溪里商务民宿;创新圩田实景、十里樱花道等文化体验项目。吴中区积极构建“亮点在乡村、厚度在吴中”全域地名旅游格局,打造了林渡陶庐、乐趣黄墅等一批带有地名辨识度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打造示范集群 近年来,苏州市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著名行动”集中展示区,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深入挖掘地名文化要素,通过整体规划、集中建设,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地名标志,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特色田园建设、乡村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例如,张家港市永兴村、常熟市芦荡村、太仓市半泾村、吴江区庙头村、虎丘区石帆村等立足自身产业、历史人文等发展现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及生态环境,积极推动乡村地区产业“旺起来”、人气“火起来”、服务“优起来”、治理“精起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