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新吴区开展“1+3+N”复合型居家医养模式 不出家门养老变“享老” | ||
|
||
一张床,困住了不少老人,却也是他们唯一自由的地方。 在无锡,居家养老床位正成为一种养老新模式,它区别于机构、社区养老,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医护服务等专业服务。据市有关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建床900余张。连日来,记者走进普通市民家中,探访居家养老模式给老人带来的利好。采访中亦发现,这一新型养老方式要推开,还有不少路要走。 适老化改造 居家养老更便利更安心 家,还是原来的家,但又有些不同—— 8月21日,硕放街道香墅嘉苑,记者敲开88岁老人邹金娣的家门,一阵响亮的门铃声传来。老人独居,直系亲属只有远在海外的孙子,尽管老人身体挺硬朗,但年纪大了,行动日渐迟缓,听力也不太好。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政府上门为她家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门口安装了声光门铃;房间和厨房装上烟雾报警器,发生火灾会第一时间报警;床头还装有紧急报警器,遇到突发事情可一键呼叫社区工作人员;最特别的是,给老人配备了一台陪护机器人,“这可是我的宝贝。”邹金娣说,它能量血压、测血糖、听心率,随时监测身体基本状况,还能听音乐、看电视,甚至还能拨打视频电话,“一键拨通,我就能和远在澳大利亚的孙子视频通话了,方便得很!” 据统计,目前无锡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28%,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对于养老场所的选择,业内有“9073”的说法,即90%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3%选择机构养老,绝大多数老人希望“养老不离家”。 一边是庞大的老龄人口,一边是强烈的居家养老意愿,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显得尤为迫切。为了让居家养老变得更便利更安心,新吴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适老化改造扩面政策,享受适老化改造的对象分成两档:一档是兜底对象,包括特困、失独、空巢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可享8000元政府补贴;一档是80周岁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家庭,可享1000元普惠性补贴。目前全区改造完成老年人家庭已达到辖区内老年人家庭总数的10%。 值得一提的是,新安街道还建成全市首个“适老生活体验馆”,展示可升降灶台等各种适老化改造方案,精准对接居民家庭适老化改造需求。 养老床位“搬回家” 专业服务送上门 居家养老,对家的升级改造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周到的照料、专业的医护服务。更为关切的是,目前全市经评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有3万余人,这些老人中约80%由家人进行亲情照护,他们的居家养老问题怎样解决? 8月22日一大早,新安医院外科医生狄传军来到新安花苑第二社区的85岁老人陆玲仙家,为她换药。老人先后五次脑梗、摔了两跤,瘫痪在床,无法言语,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被认定为重度失能。今年老人出现了感染性窦道、消化道出血、肝腹水等病症,根据市“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方案,卧床不起的陆玲仙申请了家庭病床,这样一来老人就能“在家住院”了,这让常年照护老人的女儿唐卫洁松了口气。“医生随叫随到,上门送药、换药,还指导我如何规范护理疮口,调理饮食,非常专业、有耐心。”唐卫洁说。“老人尿液颜色有点深,需多喝水,腿有点水肿,要注意观察……”狄传军一边换药,一边叮嘱说,他随后约好了下周上门时间,“下一次来更换导尿管和引流管。” 把养老床位“搬回家”,必须软硬件俱全。新吴区创新开展“1+3+N”复合型居家医养模式,其中“1”是指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家中设立1张居家医养服务床位,建床立档,纳入全区家庭病床和居家床位统一管理;“3”是指融合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长期照护保险,为居家养老提供技术、硬件和安全保障;“N”是指以老年人需求为前提的医、养、康、护多元服务,目前已形成9大类103项居家医养服务内容指导清单,供老人选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立居家护理型床位417张。 从“养老”到“享老” 需多方助力精准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居家养老床位,就是以“一张床”为圆心的家庭生活圈内,通过加载家庭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安装、辅助器具配置、上门生活照料、专业医护服务等各种服务,将机构、社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至家庭,实现“一张床上看病、养老,随时切换”。目前正在推行的居家医养服务床位值得期待,同时也需各方助力。 采访中发现,首先老人的观念还需改变。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坦言,有的老人宁可要钱,不要适老化改造;有的则认为改造破坏了原有的装修风格。居家医养服务中,有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但反馈中有老人表示“就来聊聊天,啥活都没干”。 提供的服务和老人需求也不太匹配。比如目前正在推行的养老助餐服务,有的老人只需要帮忙买菜,而有的老人需要送餐上门,单单开一个助餐中心并不能满足。而围绕着一张床,有的老人想要更多服务,比如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但囿于基层医疗人手不足,居家医养的能力跟不上实际需求。还有的服务则存在安全风险,像上门输液等。 一边是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一边是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将老人需求与社会服务对接起来的,可以是智慧化信息服务平台。有识之士建议,应该梳理摸清老人的需求,建立一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辖区内老年人家庭位置、联系方式、健康等基本数据,以及养老服务资源,包括提供服务的内容、价格、服务监督、评价回馈等,一一纳入平台,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推动各项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家边、身边”聚集。 另一道坎是经费问题。目前各种服务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补贴,老人购买力不足。“老人主动支付的欲望是非常低的,比如适老化改造,主动要求改的一户都没有,也不会多付费增选项目。”新安街道民政科人士说。而提供居家医养服务的机构、医护人员也没有得到更有吸引力的经济支持,这些也都影响了上门服务的积极性。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人,业内人士建议:“养老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合力参与,各方多为老人考虑一点,想得全一点、细一点,才能实现‘养老’到‘享老’。”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