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聚力同行 智启新程——从2025长三角民政座谈会看社会组织跨区域发展 | ||
|
||
金秋时节,2025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本次民政座谈会以“聚力同行,智启新程”为主题,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民政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社会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全面总结社会组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协同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社会组织作为推动资源汇聚、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的重要载体,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始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建设相协调,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强大动能。融入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之力激活社会组织潜能,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的责任。 通过2025长三角民政座谈会取得的丰硕成果,记者感受到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长三角一体化正迈向机制互通、功能互补、成果共享的新高度,而区域内的20多万家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协同共建向纵深迈进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饮长江水”,共同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深化区域协作,各地积极探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社会组织正从积极“参与者”向创新“驱动者”转变。 2024年首家跨区域社会组织——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在民政部登记成立,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新材料商会聚力打造“姑苏云谷·长三角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已累计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2212个,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苏州市社会组织总会通过做实“红色孵化器”“红社益家”等党建项目,成功创设长三角协同发展新品牌,构建起“政社企校(院)连心桥”平台。此外,三省一市慈善总会(基金会)还开展了“长三角慈善之星”推选活动;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则通过促进产学研融合,助力区域科技协同发展;浙江省嘉兴市推动“四区八市”社会组织党建一体化战略合作。 一体化进程为社会组织拓展了发展空间,而社会组织的活力与创新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些鲜活的案例表明,社会组织正以其独特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在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黏合剂”作用,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跨省迁移,渴望加快融入社区、获得社会组织服务;企业跨省发展,期待打破壁垒、实现资质互认与服务直通;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兴未来产业,也亟待建立跨区域协会平台——这正是我们推进社会组织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陈斌表示,三省一市在项目对接、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已实现全国领跑,为社会组织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跨区域行动也面临一些现实障碍。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刘西忠在发言中指出,当前社会管理难以突破地域界限,由此产生的壁垒导致社会服务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错配与滞后。如何打破制约资源自由流动的“隐形天花板”,真正激活社会组织的区域协同活力,成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课题。 在本次座谈会上,三省一市民政部门通过共同签署《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三省一市民政厅(局)会商研究,形成了包含共同完善协调机制、拓展合作共赢路径、强化服务保障举措3个方面 12 项加强合作交流的具体举措,为社会组织跨区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让社会组织在长三角范围内能够如在一省一市内那样顺畅运作,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江苏省民政厅厅长谢晓军指出,江苏已在养老服务标准互通、经济状况核对一体化、民政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等方面实现突破,并提出要统一长三角社会组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与审批规则。 随着制度壁垒被打破,协作网络的持续加密、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必将使社会组织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实现资源融通、功能互补与行动协同,真正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引擎”。 数智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而数字技术则提供了抵达未来的全新路径。在本次座谈会上,记者看到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纷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重塑管理服务模式,提升社会组织的运行效率与专业能力。 “我想开张会费票据,如何办理?” “您好,请登录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选择电子票据菜单,先进行票据资格申领……” 座谈会上,虚拟数字人“苏小社”的应用场景生动展现了数字化服务的便捷性。“苏小社”不但能够随时解答登记注册的政策难题,而且可以通过数据研判,预警项目执行中的潜在风险。借助智能算力,这一系统能深度挖掘社会组织数据价值,从而帮助社会组织洞察行业趋势、更好地服务大局。 同时,“苏小社”还致力于打造江苏社会组织的专属信息平台,实现政策资讯实时推送、动态公告及时传达、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先进案例示范引领,从而让优质信息传播更广,让正能量更好地凝聚。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范传伟介绍了上海以科技之力提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服务水平的经验。通过构建“一库两网”打通部门壁垒,让数据孤岛变为数据活水;创新推出“1+8”登记事项一表申请模式,实现刻章、银行开户等业务一口受理、一网通办……上海正将科技基因深度融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全流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政务服务新范式。 以“苏小社”和智慧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流程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实践,以务实的技术应用,让社会组织的每一步运作都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心。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与服务并重,长三角地区科技型社会组织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产业升级持续注入新动能。 安徽省民政厅厅长余向东介绍,安徽省围绕科创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了一批高能级科技类社会组织。其中,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等国家级学术组织的落户,进一步强化了长三角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此外,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等组织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胸怀“国之大者”,彰显使命担当 “以关爱为灯,照亮尊老敬老之路;以智慧为翼,赋能侍老助老之效;以共享为桥,共筑老年人幸福晚年之基。沪苏浙皖全体老年社会组织要共担使命,携手并肩……”来自三省一市的12家养老领域社会组织代表共同宣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共建老年友好社会联合倡议书》。这份掷地有声的宣言,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养老事业协同发展行动共同体迈出新步伐,为区域银发群体织就一张跨省联动的“幸福生活网”,勾勒出长三角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社会立体图景。 “社会组织源于民间,根植人民、服务民生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更是其鲜明厚重的底色。”江苏省民政厅厅长谢晓军表示。社会组织价值的彰显,最终要落脚于其对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回应上。本次座谈会发布了《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报告》蓝皮书和《长三角百家社会组织优秀案例选编》,一系列数据和案例显示,长三角社会组织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多个关键领域。 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愈发突显。苏州市吴江区智能制造协会构建了“龙头引领+智库支撑+多元协同”的特色服务架构,累计发布20项智能制造领域团体标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安徽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不仅推动技术标准共建,还搭建了区域性的人才共享平台,缓解了芯片行业“一边企业缺人,一边人才闲置”的结构性矛盾。 不仅如此,记者还看到,在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等国家战略中,长三角社会组织同样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座谈会现场,16家社会组织代表签署了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据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社会组织累计实施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项目1183个,投入资金4.93亿元,惠及群众933万人次。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对口资源帮扶等项目,累计实施帮扶项目5536个,投入款物价值23.8亿元。 随着长三角地区2885家5A级社会组织服务阵地的点亮,点点光芒汇聚成一幅星河画卷。这些规范化建设的“急先锋”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力量。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表示,将乘着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之势,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引导长三角地区广大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担当作为,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民生暖流与澎湃动力。在长三角这片浸润着创新基因、激荡着协同动能的沃土上,一幅以社会组织为浓重笔墨,描绘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宏大画卷正徐徐展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