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五载耕耘结硕果 “幸福民政”成色足 ——“十四五”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
||
|
||
“十四五”以来,江苏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任务,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奋力推进“幸福民政”建设,着力打造“苏扶助困”“苏适养老”“苏童成长”“苏社有为”“苏慈大爱”“苏服万家”等“六苏”工作品牌,用高质量发展绘就民生温暖底色、提升幸福生活成色。 着力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 持续增加为老服务厚度 江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贯通。支持家庭养老,为24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为370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实施“社区安老”,因地制宜布局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助餐点8000余家、睦邻点4000多个,提供养、护、医、餐、娱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机构颐养”,建成养老机构2200多家、床位近40万张,引导机构服务就近辐射社区居民。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融合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由养设医”,支持乡镇卫生院“由医办养”,更好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目前,全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规范签约率达96.6%。 推动城市农村相协调。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提升改造236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4000多个乡村养老互助睦邻点,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创建了16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江苏着眼人民群众复杂多样的实际生活困难,加速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更好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在对象范围上“兜住底”。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提标增效,有力兜底保障62万名城乡低保对象、20万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失业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群体,监测帮扶182万名低收入人口及其他存在困难风险的对象,实现“政策找人”。 在对象认定上“兜准底”。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数据共享,建立联通公安、人社等12个部门和43家金融机构的省级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做到社会救助对象凡进必核、精准画像,建立民政部门统一认定、按需推送,各职能部门分类救助、精准帮扶的联动机制。 在服务保障上“兜好底”。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市域统筹、有序增长,平均标准达每人每月919元。深化“温情救助”改革,办理社会救助认定准、响应快、程序简、服务暖。抓好服务类社会救助省域试点,丰富社会力量帮扶应用场景,完善就业、产业帮扶等发展型政策,提升社会救助“造血”帮扶水平。 不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供给 持续提升社会事务服务温度 江苏注重做好恤幼助残、婚丧嫁娶等民生服务,不断拓展并优化服务,实现服务更加均等、优质、可及,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注重儿童福利的适度普惠。倾力打造“苏童成长”服务品牌,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精准保障42.8万名困境儿童,关爱保护2.18万名留守儿童,全覆盖摸排建档流动儿童。创新“大数据+铁脚板+一事一议”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1487家,选配村(居)儿童主任2.3万名。 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福佑康健行动”,建成428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实现县级全覆盖。有效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105.3万名困难残疾人和108.2万名重度残疾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为幸福。 彰显婚姻服务的人文关怀。深入推进婚俗改革,更加突出人文化、仪式感、纪念性。创建43个国家、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成41处景区婚姻登记处(结婚登记点)、90处户外颁证基地、74处婚姻文化馆(文化长廊)、18处婚俗文化创意街区。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省内跨区域通办”,让群众办理婚姻登记更方便。倡导积极婚恋婚育观,培育“简约而不简单、浪漫而不浪费”的婚俗新风尚。 突出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率先将“逝有所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全覆盖。深化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明确26个省级丧俗改革试点,让文明办丧、节俭治丧、生态安葬、低碳祭扫成为新风尚。 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发展大局 持续拓宽社会治理广度 江苏发挥社会组织众多、慈善力量活跃的优势,坚持一手抓培育引导,一手抓规范管理,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展现担当作为。 促进全域共同治理。打造“苏社有为”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6.8万家,总量居全国前列,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十四五”以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等项目中投入款物23.8亿元、受益群众超780万人次。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健全“大慈善”工作格局,推进“苏慈大爱”品牌系列项目,完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导更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截至目前,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62家,年均募集善款超80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超150亿元;备案慈善信托151单,备案财产规模达4.41亿元。 促进社会融合发展。加强区划地名工作,评定地名文化遗产5304个,实施省、市、县174条界线联检,连续5年获评“平安中国”优秀等次,平安边界建设巩固深化。构建“智慧管界”平台,实现数据互通、精准联检。 积极培育民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持续拓展民政事业宽度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江苏坚持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找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挖掘民生经济“富矿”。 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点。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开展银发消费促进行动,2024年,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资金3亿元,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联合沪、浙、皖民政部门共同发布长三角旅居养老、健康养老目的地,设立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推动老年康养、老年旅居、老年教育等产业蓬勃发展。 打造民生经济新业态。精准对接个性婚恋需求,变“单一婚姻登记”为“多元婚姻服务”,带动集婚庆、婚旅、文创等于一体的甜蜜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进康辅器具生活馆建设。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完成1.6万条乡村地名命名,推送18万余条乡村地名及兴趣点,打造“乡”“土”字号产品,带动快递进村入户、土特产进城入市,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发展。 积蓄社会参与新势能。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一行业一集群一协会”格局,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共推动建立行业领域产业集群566个。开展“千社万岗”江苏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全省社会组织招聘、招收大学生1.7万人,推动会员单位发布招聘岗位23.1万个。发挥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等在苏国际性社会组织作用,引导80多家省级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参与产业协同、国际合作,为服务对外交往作出积极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