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金山新闻】《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5年)》发布,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 | ||
|
||
|
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175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百岁老人达8811人……10月20日,省民政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医疗保障局等单位召开发布会,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5年)》。 今年是江苏省连续第17年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介绍了截至2024年底的全省人口老龄化数据信息;从老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老年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健康福祉、银发经济发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全省老龄事业发展成果等。 邱泽森介绍,2024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进展呈现出常住人口首次零增长、老年人口增量略有回调、出生人口数小幅回升、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依然相对年轻等几个特点。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2023年末持平,首次零增长;出生人口42.6万人,比2023年增加1.7万人,自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1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5%,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594万人,占比18.7%,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其中,全省60-64岁老年人口58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65万人,占老年人口增量的75.6%。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25.4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5.29%。高龄长寿老年人越来越多,全省百岁老人达8811人,较上年增加128人。老年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含技校/中专)及以上的比例为15.87%,较10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蕴藏着丰富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日益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记者了解到,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与安全性,推动多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实施“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建成各类老年助餐点8000余家,为135.6万老年人开展助餐服务。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改造或增配辅具,是前三年的总和。全省累计建成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30余家,实现了城市街道全覆盖,基本建成了涵盖生活、照料、关爱为一体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我省不断加强人才与机构建设。全省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240家,其中五级养老机构41家,长三角地区最多。全省共有在岗养老护理员6.07万人,其中通过职业技能认定超过6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已有626人获评,民政部评价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典型示范意义。 在医养结合方面,我省为1008万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银发经济布局方面,重点推动老年产品制造业、养老服务业、抗衰老产业等3大领域10个方向加快发展,聚力培育10个以上银发经济特色园区。在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实施高校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成立江苏老年开放大学,建成高校“银龄学习中心”74个。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全年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891件,公证服务老年人20万余人次。实施“法律服务·助老护老”“双百”活动,组织100家法律服务机构对接100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公证服务等。 此外,在老年友好社会构建方面,我省同样不遗余力。全省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全年完成693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完成加装并投入使用的电梯共计1571部。所有市、县均落实老年人乘车减免政策,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免费乘坐公交。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