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兜底保障、一老一小、基层治理……江苏民政发布5年“成绩单” | ||
|
||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过去5年,江苏民政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民生答卷?今天(2月11日),省民政厅举行“江苏民政这五年”专题新闻发布会,总结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发布会上,省民政厅副厅长邱泽森介绍,5年来,全省民政系统办好了一批惠民生、暖民心的民生实事,推出了一批优服务、助发展的政策措施,谋划了一批激活力、强动能的改革举措,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兜底民生保障 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5年来,江苏各级财政部门累计投入资金约370亿元,有效保障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全省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0万人次。 持续深化“温情救助”改革,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市域统筹。全省共保障低保对象64.5万、特困人员20万,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873元,89万建档立卡对象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脱贫。 加强特殊群体保障。近20万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获得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孤儿集中和分散养育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105.3万人、108.2万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关键词:为老为小服务 “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童年? 在养老服务方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构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率先完成老龄机构改革任务。全省共建成养老机构2200余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助餐点8000余家、互助养老睦邻点2066个,为358万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为24万户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初步形成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护航儿童健康成长,倾力打造“苏童成长”服务品牌。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1487家、选配村(居)儿童主任2.3万名,率先创建“3+4+N”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精准保障47.5万困境儿童,关爱保护2.05万留守儿童,全面摸排建档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 “十四五”以来,江苏还投入6.7亿元,高标准建设18家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全部取得定点康复和特教资质。高质量建设111家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提供临时监护、帮扶救助、个案处置、政策宣讲、培训指导等服务。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量居全国第一,直接吸纳68万人员就业,净资产规模超1226亿元;发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施各类帮扶项目8600个,投入资金34.2亿元,1200万人直接受益;牵头实施“千社万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行动,开展各类就业服务5532场次,共为1.7万名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 全面完成行业协会商会和行政部门脱钩改革,累计减免收费15亿元,惠及企业46万家。充分发挥慈善在扶弱济困、防疫救灾、社会公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省认定慈善组织845家,年均募集善款80亿元,累计筹集福彩公益金196亿元。 关键词:专项社会事务 专项社会事务规范便利,优质服务更加可感可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提质增效,打造“苏服万家”服务品牌。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创建43个国家和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100%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婚恋教育指导大纲》,“甜蜜事业”更有便利度、仪式感、幸福感。 持续深化殡葬改革,率先将“逝有所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殡葬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绿色生态殡葬理念渐入人心。 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江苏率先建立地名文化遗产评定体系,评定地名文化遗产5304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平安边界建设巩固深化。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