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民生有“温度”,“苏适”生活幸福多 | ||
|
||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2月11日,省民政厅召开“江苏民政这五年”专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省民政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民生“温度”不断彰显,带来“苏适”生活满满幸福感。 守护夕阳,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13个设区市已全部进入中度以上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省深度聚焦群众养老“急难愁盼”,用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持续擦亮“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切实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老有优养”转变。据悉,我省已率先完成老龄机构改革任务,全省共建成养老机构2200余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助餐点8000余家、互助养老睦邻点2066个,为358万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为24万户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已初步形成原居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老年人如何跟上时代脚步?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杨立美介绍说,为使老年人不被社会边缘化,共享科技红利,2021年起,我省就启动了“智慧助老”行动,联合有关部门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连续4年将培训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省共免费培训了227.44万人次老年人。通过培训,老年人学会微信运用、预约挂号、预约景点、叫网约车、生活缴费、反诈防骗常识等常用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知识,成为玩转智能技术的“老年达人”。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组织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63个。 家庭环境是老年人居家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其适老化程度紧密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明确补贴目录范围,开发专门应用小程序,落实申请承诺、合同签订、满意度评价全流程监管……“去年,我们借助中央超长期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东风,对老年人购置适老化改造产品以及辅具用品进行补贴,为14万户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或增配辅具,在巩固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起到了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的积极作用。”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叶翔宇透露,今年省民政厅将继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行动。“今年的补贴额度、补贴商品、补贴模式都较去年有所优化,补贴比例为30%,补贴金额最高可达15000元。” 兜牢底线,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和基本民生保障,是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一环。五年来,全省民政部门牢记“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殷殷嘱托,兜底民生保障愈发有力。 根据居民遇困情形变化,我省近年来相继出台低保工作规程、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调整完善救助认定条件,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扩围增效;同时,打破户籍地限制,推动实现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将临时遇困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五年来,全省共保障低保对象64.5万、特困人员20万,低保标准平均每人每月873元,89万建档立卡对象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脱贫。同时,近20万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获得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孤儿集中和分散养育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105.3万人、108.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20万人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12万余人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救助精准性,确保底线公平,我省还逐步完善省、市、县信息化核对机制,省级核对平台已联通42家金融机构、10个省级部门,对接数据资源多达36大项200多个小项。建成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完善“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工作机制。目前,省级共监测低收入人口和其他风险对象共182万人,去年各级共发送预警信息14.6万条,实现了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去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社会救助领域又一项重要文件。“《实施意见》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和相关帮扶措施,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推动救助帮扶政策的精准覆盖。”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周诚说,下一步,我省将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加快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时将困难群众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促进政策的落实落细,形成“一户(人)一条救助链”,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 激发活力, 从“数量为重”到“质量为先” 社会组织数量众多、门类齐全,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目前,我省社会组织总数居全国第一,直接吸纳68万人员就业,净资产规模超1226亿元。 如何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黄建国介绍说,近五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一方面聚焦“五脱钩、五规范”,全面完成全省4951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的脱钩改革,同步构建“1+1+8”政策体系,为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加强培育扶持,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优先登记科技类、民生保障类社会组织近1.2万家,清理低效、无效社会组织4.3万家,实现了从“数量为重”向“质量为先”的发展转型。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扶持发展资金10亿元,建成各类孵化培育基地1130个。此外,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我省还积极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清理整治,推动减降收费15亿元,惠及企业46万家。 参与乡村振兴,实施各类帮扶项目8600个,投入资金34.2亿元,1200万人直接受益;牵头实施“千社万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行动,开展各类就业服务5532场次,共为1.7万名大学生提供优质岗位;带动会员企业共同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建立产业集群566个,举办各类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1297次,累计达成意向金额1288亿元;充分整合沪苏浙皖优质高校资源,打造长三角社会组织专家库,推动成立江苏省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不断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为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如今,放眼全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正不断奏响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好声音”。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