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常州市: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普惠共享
发布日期: 2025-02-20 16:26   来源:中国社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截至2023年年底,江苏省常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111.08万人,占总人口的28.5%,人口结构整体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叠加趋势。调查显示,老年助餐送餐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之一。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常州市坚持需求引领、供需适配,不断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助餐服务新路径。目前,全市435个老年助餐点日均供餐2.2万人次,惠及14.8万老年人。

按需优化布局

常州市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和《常州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3—2035)》,将老年助餐列为重要内容。2023年以来,常州市按照每个镇(街道)建设1—2个社区食堂的目标,推动老年助餐点向社区食堂转型升级。目前常州市有各类助餐点435个,服务覆盖全市71%的社区。助餐点选址在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区域,形成了强大的人群黏性,日均助餐量近2000人次。助餐点除了提供午餐菜品,还提供早餐、桌餐等多种服务,深受居民欢迎。

强化政策保障

常州市连续4年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出台了多项促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22年起,市、区两级统一补贴标准,区(县)、镇(街道)对助餐点给予一定的建设、运营和租金等补贴。2024年,市、区两级财政安排预算2700余万元用于老年就餐补贴。为解决各区就餐补贴不互通、老年人跨区就餐不便难题,常州市出台跨区(县)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助餐补贴政策,切实解决“人户分离”老年人就餐问题。常州市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基金作用,推出慈善助餐项目。同时,鼓励餐饮企业为老年人开设服务专区、实行价格让利,为高龄、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

丰富供给模式

常州市紧贴老年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助餐模式。一是公建民营村居食堂。在农村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由镇(街道)建设具备现场制作餐食能力的村居食堂,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参与运营。二是品牌餐饮门店挂牌运营。中心城区通过盘活利用存量社区用房、物业用房、闲置场地等方式,引入本土知名餐饮品牌企业开设门店,满足老年人和周边全龄人群助餐需求。三是单位食堂开放供餐。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辐射周边社区及农村。比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村结合村工业园区食堂建设,打造养老助餐基地,为周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送服务。四是中心厨房统一配送。对于居住分散地区,依托助餐企业、养老组织或村(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区域中心厨房,集中制作餐食后统一配送。

叠加服务功能

常州市在全市养老服务监管平台中嵌入助餐系统,对运营单位、助餐对象、助餐标准进行管理,实现助餐数据实时记录、助餐补贴精准结算。全市已有300余个老年助餐点配备了刷脸、扫码等智能结算终端,在方便老年人结算的同时,实时上传助餐数据,确保补贴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

常州市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残疾等行动不便老年人开展不同方式的送餐服务。有的依托社区为老服务组织、物业公司、志愿团队等,免费或低偿提供送餐服务;有的将送餐与济困相结合,由助餐机构通过支付送餐补贴的方式,组织困难家庭成员提供送餐服务;有的地区探索对90周岁以上特殊老年人给予送餐补贴;有的地区与快递合作送餐上门,助餐点为快递小哥优惠供餐,同时解决两类人群用餐难题。

老年助餐服务也拓展出更加多元的养老服务,比如助餐点嵌入多种养老功能,可以在此开展健康科普、防诈骗知识讲座,老年餐桌在非就餐时间成为书桌、茶桌、棋牌桌,入户送餐时为老年人办理代购取送、帮办代办等便民事项,对行动不便的独居留守老人开展探视关怀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