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善治之城”的苏州答卷 | ||
|
||
2024回头看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同时,也是江苏省苏州市慈善总会新一届理事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慈善总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慈善组织宗旨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在救助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共同富裕的事业中展现出新作为。 坚守初心 在赓续慈善为民的情怀中践行慈善新使命 强化政治引领,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苏州市慈善总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政治为先,组织开展红色党建活动,更新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汇编《中央、省、市关于慈善工作的文件摘编》,作为慈善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依法兴善,与良法善治同向而行。推动《苏州市慈善促进条例》颁布施行,贯彻落实慈善法、《江苏省慈善条例》等法律法规。始终以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和5A级社会组织的标准严格管理,落实年度两次监事会、理事会,召开会长办公会45次,完善财务、项目、信息公开等24项制度,落实“慈善需求、慈善资源、慈善项目”三张清单,认真做好各类审计和公示备案,确保慈善在阳光下运行。 服务“国之大者”,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南北挂钩等工作。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合作,开展“书海扬帆”图书捐赠项目,向对口地区163所学校和社区书屋捐赠图书24万余册;实施“冬日暖阳”冬衣捐赠项目,为对口地区困难群众捐赠冬衣价值582.41万元;在腾讯公司的支持下,联合苏州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开展苏州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及苏州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共建基于“公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的公共应急模式,一期已捐赠500台AED设备,培训8.3万名急救志愿者,开展急救演练240场。 继往开来 在深耕扶弱济困的传统中拓展慈善新内涵 扩展帮扶对象,促进帮扶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深化对“一老一小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慈善帮扶。苏州市慈善总会连续多年开展“情暖苏城”春节慈善慰问项目,2024年共走访慰问5212户困难家庭和10家养老院,支出611.87万元;联合市民政局、市心理健康协会支出23万元,为271名空巢、独居、高龄等老人提供心理关爱服务;联合市教育局、苏州银行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联合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困难家庭外来务工者在苏就读子女资助项目。另一方面,拓展面向困难退役军人、困难警属、见义勇为困难家庭等群体的慈善项目。围绕困难退役军人,开展守护优抚对象健康、困难退役军人关爱和保险等项目,支出148.23万元;联合市公安局,开展困难警属慰问项目,支出71.5万元;联合市检察院,对司法困难当事人给予司法救助,支出128.8万元;联合市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联合帮教,支出29.98万元;联合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慰问见义勇为困难家庭,支出20万元。 优化帮扶方式,促进帮扶形式多样化。一方面,从以物质保障为主转向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兼顾,更加关注困难人群的照料服务、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支出118.53万元,开展心理社工进校园项目,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生命教育等服务,护航学生健康成长;与市残联合作,开展残疾人幸福亮居工程、重度精神残疾人医疗慈善保险等项目,共支出107.03万元。另一方面,从保障基本生活为主转向维护权益与促进发展并重,注重完善困难人群能力提升、就业培训等内容。联合市残联,开展“聆听咖啡”助残就业项目,共支出59.94万元,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在10个县(市、区)协助成立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关爱支持中心,推进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成年职业培训及重症孤独症人士托养等工作,支出50万元。 丰富帮扶内容,促进帮扶效益综合化。在对困难群众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集群、融合联动等方式,形成常态化综合帮扶集群。其中,支出2421.39万元打造助医恤病项目集群,为生命续航;围绕困难学生资助、慈善文化、心理疏导等领域,以慈善守护学子梦想起航,共支出2384.89万元;针对新就业群体和新市民劳动者,开展快递工作者团体意外险、客货运行业驾驶员意外伤害险等项目,共支出110.7万元,让新市民“流入又融入”;面向环卫工人开展爱心体检、重疾保险、公益爱心餐等项目,共支出473.12万元。 守正创新 在巩固传统募捐的基础上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聚焦“慈善+互联网”,汇聚科技向善新力量。自开展互联网募捐5年来,苏州市慈善会系统联合各方携手共进,坚持不懈优化项目、细化管理、深化合作,以需定募丰富多元捐赠渠道,动员全社会知善、向善、行善,推动全市互联网募捐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募捐金额连续两年过亿元,形成互联网慈善的“苏州经验”。 聚力“慈善+金融”,探索金融向善新路径。慈善信托持续稳步发展。2024年,苏州市慈善总会通过企业捐赠和冠名基金出资等方式,新增3单慈善信托,累计已设立23单慈善信托,共计3.44亿元。打造数字人民币公益捐赠场景,年度接受数字人民币捐款961.24万元。创新“慈善+保险”模式,构建覆盖“多领域、多险种、多方参与、参保人零负担”的慈善保险体系。 构筑“慈善+X”,释放慈善捐赠新活力。苏州市慈善总会将爱心捐赠资源和慈善对象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专项基金、冠名基金规模,形成慈善捐赠的多元路径。年度开展基金类项目18个,项目资金1904.76万元;定向类项目17个,项目资金2366.87万元。此外,创新科技帮扶方式,省、市、县三级慈善总会持续开展“慈善光伏照万家”项目,为困难群众开辟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联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深圳叉子科技有限公司,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益;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自助开票系统,全年累计开票18250张,真正实现捐赠秒开票,显著提升了捐赠处理效率和服务体验。 传承发扬 在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中厚植文明新风尚 以文铸魂,打响慈善品牌。苏州市慈善总会确立新年慈善晚会、“慈善一日捐”、“久久公益节”年度三大活动。连续举办七届新年慈善晚会,2024年新年慈善晚会通过“向上而生”“向善而为”“向美而行”3个篇章,以讲述慈善故事、开展爱心捐赠等方式,彰显大爱苏州的城市温度。同时,在“中华慈善日”“慈善一日捐”“久久公益节”活动期间,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户外大屏等载体平台,宣传慈善法规、营造慈善氛围,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以文化人,讲好慈善故事。2024年以来,苏州市慈善总会紧紧围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建立涵盖“刊、网、屏、场”等多种载体的宣传矩阵,让更多人感受到苏州慈善的温度与力量。 以文赋能,强化队伍建设。苏州市慈善总会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慈善队伍。组织召开全市慈善总会会长座谈会2次,举办慈善宣传、财务、网络、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培训会4次,积极参与全省慈善会系统数字化建设培训班、2024区域专场共建共创研讨会等慈善交流活动。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作用,主动“领善”、广泛“聚善”、精准“助善”,带动各类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深化交流、拓展合作,助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慈善发展格局。 2025正向前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苏州市慈善总会成立30周年。总会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为指引,深入践行“慈善为民”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依法行善,全力以赴书写新答卷,推动苏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慈善发展原动力。加强党对慈善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慈善工作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更新编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强化党员发展和管理,拓展“党建+志愿服务”,开展主题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对口地区的慈善帮扶,推动党建工作与慈善活动深度融合、有机结合。 突出求真务实,展现慈善发展新成效。2025年,总会计划开展约150个慈善项目,按照“精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要求,利用项目集群、融合联动等方法,完善助医恤病、“一老一小”、助残优抚、司法救助等项目集群,提升慈善项目质效。同时,联合10个县(市、区)慈善总会开展约40个慈善帮扶项目,与17家市级机关有关部门合作开展77个慈善项目,并进一步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优秀慈善项目,拓展与机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合作,不断做大公益“朋友圈”、画好慈善“同心圆”;深化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开展苏式颐养社区互助养老、社区志愿者意外险、邻里有爱社区帮扶等项目,建立家门口的美好生活公益基金,用“小而美”的慈善服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与时俱进,谱写慈善发展新篇章。借助总会成立30周年契机,回顾总结发展经验,砥砺奋进谋划未来。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创新慈善形式和活动内容,持续办好新年慈善晚会、“慈善一日捐”、“久久公益节”三大年度慈善活动,抓好“江苏慈善周”爱心捐赠专场和互联网募捐常态化,巩固传统募捐规模,探索多元募捐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增强慈善募捐、项目实施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联合开展直播公益项目,打造轨道交通慈善主题车站及文化专列,出版发行《苏州慈善史》,建成凤凰慈善文化广场,推进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为慈善事业聚势赋能、增添活力。 深化制度建设,夯实慈善发展新根基。更好发挥理事会决策和监事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趋势和行业要求的内部治理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各个项目、各种活动,严守慈善组织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界线,保障资金规范透明。将5A级社会组织要求融入日常管理,坚持提升优质项目,完善项目流程管理。强化慈善工作者能力培训,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慈善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爱岗敬业、能力出色的工作队伍。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