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记者观察|江苏殡葬新变革:传统殡葬观念革新 生态节地葬渐成主流
发布日期: 2025-04-01 16:07   来源:荔枝新闻    浏览次数:    字号:【


2025年清明前夕,江苏多地以创新形式推进殡葬改革,生态节地葬逐渐从“政策倡导”走向“社会自觉”。各地通过集体树葬仪式、清明文化周、出台奖补政策等举措,不仅缓解了土地资源压力,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公众对生命归宿的认知。

今天(3月31日)上午九点,扬州墓园第八届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现场。哀乐声中,工作人员将22名逝者骨灰埋入花丛之中,使用的可降解骨灰坛,将在一个月内被土壤分解,融入自然。

家属刘女士说:“对于生者来说,我们履行了父亲花葬的愿望,对国家也是环保的。利国利民,对生态、绿化比较有好处,节约了土地。”

2018年开始,扬州墓园已连续8年举办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和公祭活动。方眼全省,今年清明节前夕,多地均举行各类生态葬活动,包括花葬、树葬、江葬、海葬等。

在盐城市首届节地生态葬共祭仪式上,记者注意到,此次树葬采用不留碑、不留名的形式,并配套奖补政策。盐城市永安陵园副主任周恒介绍:“我们盐城市民政局发布的惠民节地生态上的补贴,每户盐城户籍奖励1000元现金,所有的费用仪式也是免费的。”

“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生态葬法已有3万多例。江苏自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殡葬改革试点省份以来,以《江苏省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纲领,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节地葬奖补体系,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生态葬奖补资金超6000万元。

近日,泰州今年举行集体江葬活动,泰兴市对选择江葬的户籍居民,免除江葬费用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00元。泰兴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宫晨说:“引导更多市民转变殡葬观念,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

殡葬观念革新,不仅体现在入葬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在生态墓位建设和墓园祭扫体验当中。

走进镇江市丹阳追思园,只见花坛成列,绿树成荫,给人的第一感受不是墓园,而是公园。曾经,这62亩林地是历史上形成的“老坟山”,林区杂树丛生,每年祭扫“一身泥”。

村民老杨说:“没到这边来之前,就是在一个散坟,草丛有人高。感觉现在蛮好的,这样子哪个不说好?”

如今,作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墓隐于林”,复合利用,山林得到更好保护。目前,江苏16个县(市、区)正开展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复合利用试点,探索绿色殡葬新路径。在江苏农村,远看是树林、近看是墓园的转型越来越多。

镇江丹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张伟平告诉记者:“我们有三句话,一个叫建墓不见墓,因为原来墓碑都是竖碑,现在生态葬的方式安置已经看不到墓碑了。第二个是见墓不识墓,以花坛这样的形式建墓碑,从外观上看不出是墓碑。第三个叫识墓而不惧墓,都是以绿化的方式进行了生态安葬,给人给一种温馨感,没有恐惧感。”

这样的生态墓园,江苏已经建成近千处,可提供160多万个节地生态葬墓位。

政策和设施的双轮驱动之下,再加上各地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宣传,举办清明文化周、殡葬开放日、红白理事会议等活动,不同于过去的“被动选择”,老百姓纷纷选择“主动践行”生态殡葬理念和祭祀方式。

盐城市亭湖区福禄园公墓副总经理严霞告诉记者:“我们欣喜地发现在福禄园里面,传统的祭祀的方式也从单一向情感化向低碳化去进行转变。比如说孩子在母亲的墓前进行一本书的诵读,就犹如小时候妈妈在床前讲童话故事。各种形式可能是多彩的,但是最终的表达的思念都是真实的。”

不过,记者走访多地了解到,殡葬观念变革过程中的挑战仍然存在。例如,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厚葬”传统,生态葬被误读为“不孝”;苏南和苏北在设施覆盖率等方面仍不平衡;部分地区公益性公墓维护不足等问题。

对此,江苏正以“绣花功夫”持续破解殡葬难题。省民政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殡葬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制度优化和持续倡导,让现代殡葬理念从“政策选项”变为“文明选项”,让生命礼仪真正回归尊重和敬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