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儿子患癌离世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老父打工三年捐26万元“接力爱心”
发布日期: 2025-07-01 16:43   来源:扬子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清明前夕,年近六旬的赵兴松再次推开高邮慈善总会的门,这是他连续第三年捐出全部积蓄。2020年,他的儿子赵恺因骨肉瘤离世,临终前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并嘱托父母“把爱心传下去”。如今,这位同样患癌的父亲,强忍病痛打工攒钱,三年累计捐赠26万元。他说:“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

绝境逢生,社会大爱托起生命希望

2017年9月5日,一个寻常的秋日,却成为赵兴松夫妇命运的分水岭,他们的世界轰然崩塌: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大四的独子赵恺,毫无征兆地被确诊为骨肉瘤晚期。“前期治疗至少需要九十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对仅靠体力维生的夫妻,无异于天方夜谭。赵兴松夫妇果断卖掉房子、抵押贷款、借遍亲友,可那庞大缺口依旧如深渊般难以填平。

山穷水尽之际,社会各界的善意如潮水般涌来: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的救助金,南京工业大学的帮扶,同学发起的网络募捐……40多万元善款,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得以维系。“这40多万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份份厚重的恩情”。赵兴松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从旧纸皮袋中,取出一沓泛黄的纸张。它们形态各异:有信纸信封的郑重,有红白打印纸的朴素,甚至还有商家订单纸的匆忙……每一张上,都用工整到近乎虔诚的笔迹,记录着一位位好心人的姓名与捐赠数额。

时光流转,爱子已逝,但这份“爱心账单”,却被他视若珍宝,珍藏至今。

病魔终是无情,2020年8月4日,赵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四岁。弥留之际,他向父母诉说了最后的心愿:“爸妈,我想捐眼角膜和遗体”,饱受病痛摧残的他,从未忘记自己曾被无数双手托举,他要用最后的力量,将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薪火。

“我得到了太多帮助,没有机会回报了。以后,你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帮我把爱心传递下去……”儿子的临终嘱托,深深刻在这对痛失爱子的父母心上。

善念相传,父母践诺续写爱心长卷

儿子离世后,巨大的虚空与哀伤噬咬着赵兴松夫妇。赵兴松凌晨四点便起身赶往包子铺打工;妻子谢红兰同时接下两份家政工作,在机械地擦拭与清扫中麻痹着内心的剧痛。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在苦难中生根发芽。那份“爱心账单”被反复翻开,每还清一笔旧债,便在名字后面郑重打上一个勾。当最后一笔债务尘埃落定,赵兴松捐出第一笔4000元资助困难学生,拿出5000元捐助给老家孤寡老人,捐出5万元回馈曾经帮助儿子的妻子母校……

然而,命运的恶意并未停歇。2022年4月,赵兴松被诊断出肠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念所系并非自身安危,而是对儿子的承诺——“我还没回报社会,还没完成小恺的心愿……”唯恐时日无多,这份未能替儿子回馈社会的惶恐,时刻萦绕心头。治疗间隙,赵兴松委托妻子专程到民政局,郑重咨询将现住的唯一房产捐赠的事宜。

所幸,赵兴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劫后余生的夫妻俩,传递爱心的脚步愈加急促而坚定。2024年清明前夕,赵兴松在朋友圈写道,“赵恺,爸妈今天给高邮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你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爸妈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帮助别人,把别人的爱心一直延续下去……”去年,赵兴松夫妇捐出的10万元善款,创下高邮市慈善总会个人单笔捐赠的最高纪录。今年,他们再次捧出同样的赤诚。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最初直接资助个人,发现给受助者带来精神负担后,便选择通过慈善总会传递温暖,因为“他们最清楚,谁在困境里挣扎。”

对于将来,赵兴松有自己的“规划”。他打算退休以后,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一间日间食堂,将村里的孤寡老人汇聚在一起,亲手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