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凡人微光:从受助者到“燃灯者”的爱心接力 | ||
|
||
不久前,江苏高邮慈善总会的玻璃门再次被推开,年近六旬的赵兴松,郑重地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工作人员面前——里面是10万元现金,新钞旧币混杂。这是他和妻子谢红兰,过去一年在病痛与生活的夹缝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赵叔,这次……真的别捐了!您给自己留点养老钱吧!”工作人员声音哽咽。他们太熟悉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一位仍在与癌症病魔搏斗的病人;一位与妻子每天打两份工不敢停歇的苦命人;一位面对生活重压,却仍毫不犹豫一次次捧出家当的爱心人士。 3年,赵兴松累计捐赠了26万元。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对平凡夫妻向世界释放的炽热善意。这份慷慨背后,其实藏着一段悲悯与大爱的故事。 社会大爱托起生命希望 2017年9月5日,一个寻常的秋日,却让赵兴松夫妇的世界轰然崩塌: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大四的独子赵恺,被确诊为骨肉瘤晚期。“不扩散的情况下,治愈率仅1%。”医生的话像一把利刃,刺进这对夫妇的胸膛。那些对儿子的美好期许化作泡影,命运将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推至悬崖边缘。 “前期治疗至少需要9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对中年夫妻,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儿子的生命在倒计时,每一秒都容不得犹豫。赵兴松夫妇果断卖掉房子、抵押贷款、借遍亲友,可缺口依旧难以填平。 “如果没有尝试治疗就放弃,我们做父母的,一辈子没办法原谅自己。”山穷水尽之际,社会各界的善意如潮水般涌来: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的救助金,南京工业大学的帮扶,同学发起的网络募捐……40多万元善款,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得以维系,成为黑暗里支撑他们踽踽前行的光。 “这40多万元是一份份厚重的恩情。”赵兴松声音低沉而坚定,他从旧纸皮袋中,取出一沓泛黄的纸张。它们形态各异,但每一张纸上,都用工整到近乎虔诚的笔迹,记录着一位位好心人的姓名与捐赠数额。 时光流转,爱子已逝,但这份“爱心账单”,却被他珍藏至今。“若没有那40多万元,这个家早就散了……”赵兴松说,他们夫妇决定余生偿还这份恩情。 病榻青年以痛为歌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赵恺短暂而炽热的生命,正是这句诗璀璨的注脚。化疗、放疗、手术、靶向药……赵恺积极治疗对抗病魔,呕吐到胃出血、病痛中辗转难眠,却始终在病床上坚持自学。2018年,他被评为南京工业大学年度人物,并代表学校赴乌兹别克斯坦比赛,斩获国际金奖。演讲台上,这个身形消瘦的青年以《生如夏花 向阳而生》为题,将生命的坚韧化作震撼人心的诗篇,点燃众多学子追寻生命价值的火种。 2020年8月4日,赵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弥留之际,他向父母表达了最后的心愿:“爸妈,我想捐眼角膜和遗体。”饱受病痛摧残的他,从未忘记自己曾被无数双手托举,他要用最后的力量,将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薪火。 “我的眼睛看过最美的星空,现在,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光明。”心如刀绞的赵兴松夫妇含泪签署了协议,亲手送别了心爱的儿子。最终,赵恺的眼角膜让两位失明者重见光明,遗体成为医学院年轻的“无言教师”,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探索与奉献。 “我得到了太多帮助,没有机会回报了。以后,你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帮我把爱心传递下去……”儿子的临终嘱托,字字千钧,深深刻在这对痛失爱子的父母心上。对于赵兴松夫妇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嘱托,更是一份必须用余生去践行的神圣使命——一场指向光明的善心跋涉,就此启程。 父母践诺续写爱心长卷 儿子离世后,巨大的虚空与哀伤噬咬着赵兴松夫妇,他们以辛劳填满每一个日夜。赵兴松凌晨4点便起身赶往包子铺打工;妻子谢红兰同时接下两份家政工作。 但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在苦难中生根发芽。那份“爱心账单”被反复翻开,每还清一笔旧债,便在名字后面郑重打上一个勾。当最后一笔债务尘埃落定,赵兴松捐出第一笔4000元资助困难学生,拿出5000元捐助给孤寡老人,捐出5万元回馈曾经帮助儿子的学校…… 2022年4月,赵兴松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中所系却并非自身安危,而是对儿子的承诺——“我还没回报社会,还没完成小恺的心愿……”唯恐时日无多,这份未能替儿子回馈社会的惶恐,时刻萦绕心头。治疗间隙,赵兴松委托妻子专程到民政局,郑重咨询将现住的唯一房产捐赠的事宜。 所幸,赵兴松的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如劫后余生的夫妻俩,传递爱心的脚步愈发急促而坚定。2024年清明前夕,赵兴松在朋友圈写到:“赵恺,爸妈今天给高邮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你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爸妈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帮助别人,把别人的爱心一直延续下去……”去年,赵兴松夫妇捐出的10万元善款,创下高邮市慈善总会个人单笔捐赠最高纪录。今年,他们再次捧出同样的赤诚。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的声音平静却蕴含千钧之力。最初他们直接资助个人,发现给受助者带来精神负担后,便选择通过慈善总会传递温暖,因为“他们最清楚,谁在困境里挣扎。” 高邮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宝说:“从受助者到捐赠者,赵兴松夫妻以实际行动证明,慈善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传递。”正是无数如赵兴松夫妇般的凡人,以爱心回馈爱心,用微光点亮微光,终汇聚成一片温暖星河。 对于未来,赵兴松如今还有自己的“规划”。他打算有生之年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一间日间食堂,将村里的孤寡老人汇聚在一起,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