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健康】苏青银龄行动·志愿者心声 | 刘建红:银龄援青献大爱 用护理初心温暖高原 | ||
|
||
2025年,江苏省肿瘤医院退休护士长刘建红背起行囊,加入苏青银龄志愿服务队,踏上了海东高原的土地。从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44年的护理生涯让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海东高原康养院,这位银发“护理老兵”用爱心融化隔阂,用专业赋能同行,将“老有所为”的担当写进了高原的日与夜。 以心换心: 用温暖点亮困境少年的光 在刘建红的援青记忆里,那个16岁的少年始终占据着特殊位置。“孩子因为家庭问题想不开,抢救回来后没人管,送到康养院时浑身是刺。”她至今记得初见少年时的场景:眼神躲闪,沉默寡言,对所有人都充满抗拒。 面对少年的抵触,刘建红和队友们没有退缩。“硬劝没用,得慢慢焐。”她和队友们开始“软攻势”:口袋里总装着孩子爱吃的零食,查房时多问一句“今天想吃点啥”,天冷了提醒添件衣服……一次次细碎的关心,像春日暖阳,慢慢照进少年封闭的心房。 “一开始他不理人,后来会偷偷看我们,再到主动打招呼,现在见了我就‘阿姨阿姨’地喊,亲得很。”说起少年的转变,刘建红的语气里满是欣慰。这份转变,让她更坚信“人心换人心”的道理:“志愿者就得有颗善良的心、奉献的心。你对人友善,人自然会对你敞开心扉。” 这份温暖不仅投向个体,更洒向了更多高原百姓。一次义诊活动让她印象深刻:“原计划中午结束的义诊,因为来了600多人,一直忙到下午6点。”看着老乡们带着期盼而来,带着安心离去,她手脚不停歇,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累但值,这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以专赋能: 用经验筑牢高原护理的基石 “这里的年轻人有冲劲,但护理经验确实缺了块儿。”到岗不久,刘建红就发现了当地康养院的短板。而这,恰恰成了她发挥专长的舞台——“我这几十年的经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她把44年的护理心得浓缩成一堂堂实用课程。“护理不只是扎针换药,沟通是第一道关。”她专门开设“临床护理沟通技巧”培训,用真实案例讲解“一句话能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跳”的道理,教会年轻护士们用温暖语言化解患者焦虑。从护理查房的细节规范,到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她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看着他们眼神里的求知欲,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为了让帮扶不止于“一阵子”,刘建红和康养院的工作人员建了微信群,“回去后他们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这份“远程续航”的约定,让专业支援有了长效生命力。正如海东高原康养院贺院长所说:“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有扎根的理念,影响长远。” 回望这段援青路,刘建红眼中满是坚定:“能为青海人民做点事,是我的荣幸。”她说,青海人民的友善像高原的阳光,照得心里透亮。若有机会,这位银发志愿者还想再上高原,把护理的温暖,再播撒得远一些、深一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