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聚光同行越山海,银龄谱写苏青情——“2025苏青银龄行动”首轮对口服务工作圆满落幕 | ||
|
||
盛夏时节的青海,天高云淡,草木葱茏。一支由江苏省医疗、康养、社工等领域退休专家组成的银发队伍,跨越两千多公里,抵达这片西部高原。他们是由江苏省民政厅、省老龄办发起的2025“苏青银龄行动”首批志愿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带着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满腔的奉献热忱,在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多地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对口志愿服务。银龄志愿者们将来自江苏的经验与智慧播撒在高原大地,用实际行动浇灌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与协作发展之花,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山海的苏青情谊新赞歌。 精准对接需求 倾情帮扶一线 “苏青银龄行动”启动后,22名志愿者抵达青海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场精准对接青海当地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及时雨”沛然而降。 志愿服务队队长孙蔚莉、队员吴秀萍等与青海福利慈善医院医护人员签署结对帮扶协议,现场开展接地气、有深度的专业技能培训,系统提升医护服务能力,让专业力量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服务队兵分多路深入青海省养老服务中心、西宁市社会福利院、青海省老年大学、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开展工作。 “只有了解当地人的需求,我们的帮助才会更加有效。”海东分队队长戴晓冬发挥伤口造口专业优势,与队友一同深入青海省福利院、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手把手教学,确保当地医务人员“看得懂、学得会”。伤口造口失禁专家吴玲,则将“行动前先评估”作为工作准则,深入一线梳理真实需求,创新培训方式,让专业帮扶更长效、更实用。 在临床技术领域,专家们以深厚的临床功底,倾尽全力为当地“补短板、强弱项”。69岁的肿瘤介入专家陈世晞面对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介入领域尚存空白的现实,顶着高原反应,白天带教查房,晚上编写手册,短短一周硬是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浓缩成“实战指南”。胸外科专家冯纯伟敏锐地发现医院胸外科引流管管理硬件达标、软件滞后的问题,通过手绘图谱等方式,将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等“保命细节”手把手教给当地科室医生。 “医疗质量提上去,老百姓才能真正受益。”在医疗管理层面,志愿服务队成为青海医疗单位规范化引路者。儿科及医政管理专家龚晓红跑遍多家医院,深入推广儿科交接班、三级查房等核心制度。针对当地医疗管理短板,她创新带教方法,并通过专题培训,将医疗质量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等硬核知识讲深讲透。检验科专家贾宁人则针对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人才年轻化的特点,通过专题讲座与一线带教,手把手规范操作流程,有效提升科室人员业务能力。 “养老护理不只是简单的喂饭擦身,得透过表象看需求。”江苏省中医院护理部原副主任徐中芹在海东高原康养中心发现老人们活动参与度不高,便独辟蹊径,每日分节教授一套简单易学的“八邪操”。老人们从“不愿动”到“盼着动”,活动室里的笑声渐渐多了起来。江苏省肿瘤医院退休护士长刘建红则将40余年护理心得浓缩成一堂堂临床护理沟通技巧实用课程,教会年轻护士们用温暖语言化解患者焦虑。从护理查房的细节规范,到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志愿者何光琴聚焦养老服务,深入青海当地康养单位开展综合评估,从制度建设到实操细节逐项梳理。退休社工卢亚静用专业视角探察苏青两地养老社工服务的差异,并草拟“低偿+公益”的养老服务方案,为青海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社工的力量。 “我们带不走高原的风,但能种下会发芽的种子。”陈世晞的真挚感言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银龄担当奉献 情系高原百姓 跨越山海的支援,不仅是专业的输出,更是情怀与担当的彰显。 “退休后就盼着有这样的机会。”“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该多帮帮西部,这是责任。”参与此次“银龄行动”的专家们怀揣一腔热忱,带着继续发光发热的期盼,将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热情从工作岗位延续到退休生活。 初到海拔2100米的海东,走路气喘、整夜难眠的高原反应,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陈世晞揣着氧气瓶,忍着高反带来的胸闷与失眠,也要坚持坐诊带教;冯纯伟克服身体不适走遍6个区县12家医疗机构,从大医院一直跑到偏远村卫生室。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大爱精诚。 “能为东西部共同繁荣添砖加瓦,是这辈子的荣幸。”此次行动期间,何光琴的婆婆突发严重脑梗住院,丈夫的坚定支持让她得以安心工作,当地工作人员的热忱与支持也让她倍感温暖。刘建红参与的一次义诊原计划中午结束,却因涌来600多位乡亲而持续到傍晚六点,她说:“不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在银龄志愿者眼中,志愿服务行动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戴晓冬在青海基层义诊时,被乡亲们的信任深深打动。冯纯伟发现并认真记录下高原医者用酥油热敷、调整吸氧浓度等充满本土智慧的“土办法”,感叹道:“我们带规范来,也带高原经验走,这才是‘美美与共’。”徐中芹感慨地说:“当地民众的热情像高原的阳光,让人心里暖洋洋。” 参与“银龄行动”的专家们纷纷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一定会再来。他们中很多人和受援单位纷纷建立微信交流群,线上会诊“随叫随到”,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远程续航”。 传帮带教结硕果 受援单位齐赞誉 “及时雨”“强动能”……这些来自受援单位负责人的真切评价,是行动成果最有力的证明。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正处于创建三甲医院的攻坚时期,专家们的到来,无疑是在关键时刻添了一把力。医院援青挂职副院长乔莉对此感触颇深:“江苏专家们精准对接了我们的核心需求,他们的建议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助力医院管理和临床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能够得到长期的专业帮扶保障,对我们是最大的收益和收获。”在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院长张永国则从“苏青银龄行动”这个长达五年的服务规划中看到更长远的希望。 “他们为青海的老年教育带来了新的想法,注入了新的活力。”青海省老年大学校长赵立军欣喜地表示,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获得很多有益的帮助和支持。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未来,“苏青银龄行动”还将持续,越来越多的银龄志愿者专家团队将走入青海高原,通过“传帮带教”的方式,在受援地深入开展业务指导、培训授课、管理赋能、文化建设、健康促进、科普宣教、基层义诊等综合帮扶,以“银龄之光”汇聚璀璨星河,续写志愿服务精彩华章。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