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大地英名|青口十八勇士:火叉巷里,铁血铸丰碑 | ||
|
||
夏日午后,阳光裹挟着渐浓的热度漫过连云港市赣榆老城区。火叉巷里,百八十米的街巷被接踵的人流填满,熙攘声浪中翻涌着蒸腾的烟火气。 街边那排爬满岁月痕迹的法国梧桐,正舒展着巨大的伞盖。阳光穿过叶隙碎成金斑,在青石板路上织就一片清凉。街两旁的建筑底层,商铺门面蒸腾着生活的暖意,眼前这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让人不自觉放缓脚步。 然而时光的指针回拨84年,这片土地却被血与火的颜色浸透。彼时的火叉巷口,正被侵华日军的交叉火力死死封锁,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取代了市井喧哗,硝烟味淹没了食物的香气。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人间烟火最盛处,那些镌刻在砖石里的伤痛记忆,正被代代相传的安宁生活温柔包裹。 战役序幕:雷霆攻势破敌阵 1941年3月19日晚,苏北夜空被战火映红。随着我军对海头据点的突袭,青口战役正式拉开序幕。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的教导二旅六团如利剑出鞘,与各路抗日武装并肩作战,在数日内连克兴庄、下口、寺后等7处日伪据点,兵锋直指青口核心地带。 25日22时,总攻号角吹响。六团指战员顶着敌人的炮火,在青口小东门附近掘开突破口,突击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巷战中,战士们以刺刀、手榴弹反复击退敌军反扑,一举攻克伪保安总队、日军宪兵队驻地,占领敌军火库与粮栈,歼敌无数。至26日凌晨,主力部队按计划完成战略目标后主动撤离,而一场更残酷的阻击战,正等待着殿后的勇士们。 火叉巷血战:十八勇士困重围 担任掩护任务的六团一营一连七班长原飞友,带领战友在青口火叉巷遭 500余名日伪军围困。两次突围未果后,他们与一排长赵本源率领的二班汇合,共18人固守院落。 从破晓到黄昏,敌军攻势如潮,战士们依托残垣断壁死守,毙伤日伪军50余人,却也付出惨重代价:10名战士壮烈牺牲,剩余8 人全部负伤,弹药几近耗尽。 危急时刻,一位当地老大娘冒险将战士们藏入屋内,用便衣掩盖军装,将武器埋进草垛。当日伪军胆怯地闯入空院时,却不见八路军踪影。为避免连累群众,原飞友带领伤员毅然冲出,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酷刑之下:铁血丹心照汗青 青口日伪军的审讯室里,酷刑如魔鬼的爪牙:狼狗撕咬、皮鞭抽挞、铁棍殴打……勇士们遍体鳞伤却始终昂首挺立。 被押送新浦日军宪兵队后,暴行升级——烧红的铁块烙在皮肉上,火焰煤渣被强塞入口中,而原飞友、孟兆阁等8人或破口痛斥侵略者,或用沉默抗争,没有一人吐露半句军情。 日军黔驴技穷,将8人绑在柱子上准备烧死。深夜,孟兆阁以血肉之躯挣断铁丝,冒险解开原飞友、李会元、孙玉昆的束缚。在战友“逃出一个是一个” 的催促声中,4人乘夜突围。途中,李会元、孙玉昆走散,原飞友因重伤昏迷牺牲,孟兆阁强忍伤痛昼伏夜行,最终找到部队,却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精神永续:山河为证祭英魂 战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将十八位勇士所在的教导二旅六团一连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并授予了荣誉战旗。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一面鲜艳的“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受阅部队将士高高擎起,昂首阔步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 “青口十八勇士”的壮举,是连云港抗战史上的璀璨丰碑。他们中,有的永远倒在火叉巷的血泊里,有的在突围路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但都用生命践行了“誓与敌血战到底”的誓言。如今,青口战役遗址已成为连云港红色教育基地,勇士们的故事被写入地方史志,化作港城人民建设现代化新港城的精神动力。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84年前的烽火已化作民族记忆的烙印。当黄海的风拂过港城大地,十八勇士的铁血精魂仍在山河间回荡——这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唯有铭记牺牲,方能砥砺前行。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