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织密民生保障网 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撑起"暖心伞"
发布日期: 2025-07-31 18:01   来源:扬州市民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的兜底性制度,关系着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7月31日,扬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详解《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若干措施》及系列民生保障工作,彰显了该市在民生保障领域精准施策、温情兜底的坚定决心,一系列政策举措正为困难群众筑牢生活防线。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 构建全方位救助体系

近日,扬州市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若干措施》,标志着该市社会救助工作迈入精准化、多元化新阶段。据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倩桦介绍,该文件以"精准识别、分层兜底、综合帮扶"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面、梯次分明的救助网络。

在救助对象识别上,文件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群体纳入低收入人口范围,确保"应纳尽纳"。根据困难程度,这些群体被划分为基本生活兜底层、专项救助层、急难救助层等不同层次,针对生活、医疗、教育等不同困难类型,提供差异化帮扶。

政策亮点集中体现在七大方面:优化认定机制,推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模式,按"待遇就高"原则避免重复申请;建立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强化医疗救助效能,严控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自付费用比例在10%以内;取消急难型临时救助户籍地限制,提高救助标准上限;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类救助;开展"慈善+救助"品牌活动;完善"线上+线下"监测预警机制。多部门协同发力,确保政策从8月2日起落地见效,为困难群众撑起"保障伞"。

民生保障提标扩面 多领域关爱温暖民心

在保障基本生活方面,扬州今年低保标准实现显著提升。自7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830元统一提高到893元,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同步按不低于低保标准1.3倍调整。

此次提标克服多重压力,在2024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幅达7.5%(全省首位)的情况下,按要求增加63元达到标准,同时带动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关联项目提标,相关资金压力较大。通过民政、财政等部门协同推进,该市成为全省第四个完成此项工作的地市,目前各县市区正抓紧落实,确保8月上旬全面兑现,让困难群众及时感受政策温度。

高温天气下,特殊群体关爱工作扎实推进。针对空巢、独居、高龄、失能老年人,全市加密巡访频次,按需落实每周1至4次探访,累计探访约1.07万人次。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发放数千份包含防暑物资的"清凉包",排查电路、空调等设备安全,开放社区避暑场所,提供助浴、送餐等服务,全力守护老年人平安度夏。

聚焦特殊群体需求 专项救助彰显温情

暑期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全面展开。扬州将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纳入一体化保障,落实"一月一访"制度,通过大数据比对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儿童工作者线上线下重点走访排查6024人。依托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的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设"爱心暑托服务"254个班次,服务儿童5万余人次,课程涵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业帮扶等内容。

同时,该市健全困境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居家喘息服务+日间喘息照料+集中喘息照护+委托机构养育"相结合的模式,为近6000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市儿童福利院开设3期暑托"喘息"照护项目,为30余名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市、县两级累计为166名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喘息服务,为家庭照护"减压"。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救助各类对象57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5%。专项行动中,通过科技手段帮助121名遇困人员返乡,护送15名特殊困难对象回家,为5名人员提供医疗救治;升级站内服务,供应防暑食品,配备专人照护特殊群体;通过"线上智能巡查+线下拉网排查+联动响应"模式,开展街面巡查305次,发放防暑物资48份,让街头遇困人员感受城市温暖。

从政策体系完善到具体服务落地,扬州以扎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用精准救助与温情关爱,让困难群众在新时代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