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拟全国推荐!她为养老服务写下45万字“教科书”,月服务增长百倍 | ||
|
||
为养老服务撰写45万字“教科书”,凭借多个专业资质将月服务人次从21提升至近2500……近日,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拟推荐对象公示,凭借这份硬核的“成绩单”,宿迁市泗洪县这位养老护理院业务院长李静入选。 “养老服务不能只靠爱心和热情,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必须有制度保障。”这是李静在多年一线工作中得出的结论。早在2012年担任乡镇敬老院院长时,她就发现,传统养老模式过于依赖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责任心,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为解决这一痛点,2018年担任幸福园养老护理院业务院长后,李静启动了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她带领团队,将养老服务拆解为上百个具体环节——从老人入住时的能力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到日常的喂饭、洗浴、精神慰藉,再到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操作流程、执行标准和评估方法。 最终形成的这套45万字的标准化文件,让护理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确指引。“现在,新员工经过培训就能快速上手,老员工的操作也更加规范。我们追求的是,无论哪位护理员当班,老人都能享受到同样标准、同样质量的服务。”李静介绍。这一探索,也让幸福园养老护理院先后成为省、市两级的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在推动标准化的同时,李静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为了更科学地服务老人,特别是深入理解“医养结合”的内涵,自2013年起,她先后自费参加多种专业培训,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高级养老护理员等多个专业资质证书。 “比如,有了营养师证,我们就能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有了心理咨询师的知识,就能更好地疏导老人的孤独和焦虑情绪。”李静认为,现代养老服务,早已不是简单的“端茶送饭”,而是涉及医疗、康复、营养、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作。这些专业证书,最终都转化为了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实际能力。 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双轮驱动,让李静所负责的养老项目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认可度。她刚接手时,服务对象每月仅有21人次。如今,她的管理范围已扩展到4家养老机构和7个社区居家服务站点,每月服务的总人次攀升至近2500人,实现了百倍以上的增长。该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有需求的老年人,也让机构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建设单位”“江苏省五级养老机构”。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