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江苏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出台 ——小小地名孕育新商机 | ||
|
||
近日,江苏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出台,旨在推动地名与美食、产业、文旅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那么,江苏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通过哪些创新路径可扩大“地名经济”的品牌影响力? 向新破局,让历史符号变为消费IP 黄桥烧饼因1940年的黄桥战役闻名全国,一首唱响世界的《黄桥烧饼歌》为这份地方小吃赋予了独一无二的地域辨识度。如今,全国各地的黄桥烧饼实体店近1000家,年销售总额突破8亿元,被誉为“中华第一饼”。但曾在一段时期,它只囿于黄桥“闺中”,外地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味。 如何让“老招牌”借地名优势释放出当代经济价值?泰兴市黄桥烧饼协会副会长、江苏为群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峰总结为“以质致远、向新而行”八个字。一方面,深挖黄桥地名的文化附加值,将黄桥战役的红色底蕴与传统烧饼的非遗技艺相结合;另一方面,制定质量标准,并研发芝士、海苔、肉松等时尚口味,设计独立小包装与微波即食款,契合现代消费潮流,让黄桥烧饼成为激活区域发展动能的“黄金IP”。 不少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都有相似蜕变轨迹。“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蛋”“天上太阳月亮,高邮鸭蛋双黄”……高邮咸鸭蛋的美名早已随着这些民谚传遍大江南北。“今年公司推出‘高邮湖’牌卤鸭蛋新品,4万枚在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定龙介绍,从传统的高邮咸鸭蛋,到创新研发的“不咸”鸭蛋,再到如今备受青睐的卤鸭蛋,不仅维护了基于地名的品牌声誉,也将高邮鸭蛋销往更广阔的市场。据统计,2024年,高邮全市鸭蛋加工企业达117家,有效注册商标203件;全年加工各类蛋品13.5亿枚,实现产值18.5亿元,彰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记者注意到,《通知》提出“解码地名历史沿革与地方美食之间的关联典故”“推广地方特色美食产品和食材,拓宽销售渠道”。中国民俗学会餐饮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严华对此解释说:“地名既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赋能地方发展的‘金钥匙’。如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天目湖鱼头、东台西瓜等地方美食成为‘网红爆款’,正是因为深挖地名物产背后的文化内涵、独特基因、情感价值,通过公司化运营、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塑造、国际化传播,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消费热点’的跨越。” 多元发展,让地名品牌走向全球 “东海水晶形成了集原料加工、创意研发、观光旅游、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可以说构建起以天然水晶为主的‘一晶多宝、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格局。”江苏东海水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宋正强告诉记者。 东海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水晶储量约30万吨,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东海打造了以水晶城、水晶博物馆、水晶雕刻非遗馆、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晶综合加工产业园、直播电商产业园为重点的“一城二馆三园”发展格局,强化了“东海=优质水晶”的认知,不仅让东海水晶在国内市场收获广泛认可,更借助跨境电商等渠道走出国门。据介绍,水晶产品销售额实现四年跨越三个百亿台阶,2020年销售额190亿元,2024年销售额则达460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320亿元(跨境电商50亿元),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17%。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盱眙龙虾产业从最初的‘捕捞+虾仁加工+餐饮’,形成集苗种选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节庆文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晓鹏介绍。 《通知》要求“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与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地方电商直播等产业结合”。王晓鹏表示,集团不仅成功培育“盱眙1号”小龙虾新品种,更打造出马坝、黄花塘千亩连片稻虾种养核心基地,以及淮河明祖陵2万亩高标准示范推广区等标杆项目,将“盱眙模式”升级为全域可复制的标准化范式。近年来,盱眙龙虾在国内20多个省份布局2000余家餐饮门店,在国际瞄准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2024年实现729万元出口额,让“盱眙味道”走向全球。 整合资源,让新老地名赋能文旅发展 《通知》提出,要串联挖掘拓展地名旅游线,丰富“水韵江苏”文旅内涵。“地名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名片’与‘流量入口’,对旅游发展具有定位、引流、赋能的关键作用。”南京地名协会专家组成员王聿诚说。 老门东,因位于南京中华门以东而得名,是南京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但真正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景区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老门东一直在深挖地名背后的历史人文,围绕地名历史内涵整合资源。”南京门东历史街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涵介绍。一方面,老门东以保护文化原真性为核心,引进老字号、活态展示非遗、打造文化地标,让地名承载的记忆落地;另一方面,串联文旅商体,引入潮流品牌、举办多元活动、营造特色景观,联动中华门城堡等周边资源,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开放式博物馆和城市文化名片。 新地名也能成为激活文旅发展的新引擎。“溧阳一号公路”先后获得江苏省首批旅游风景道、全国美丽乡村路等多项殊荣。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一工作人员解读,命名以“一号”赋予其“顶级资源”的象征意义,既借鉴国际知名景观公路的传播逻辑,又凸显溧阳对该线路的战略重视。同时,地名的凝聚力也推动当地整合“三山两湖”资源,形成全域旅游格局。此外,简洁响亮的名称极易在社交媒体传播,实现了文旅IP对乡村产业的深度赋能与价值重塑。 “江苏以地名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产业融合、品牌传播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卢勇教授认为,“《通知》不仅为地名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提供了清晰的路径遵循,也为‘地名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等现状提供了破局思路。”他建议,按照《通知》要求,各地应在规范地名管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地名经济,推动地名资源向特色产业、新型消费业态、优质旅游产品精准转化,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