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用心守护『夕阳红』——探访铜山区域养老服务『两院一体』模式
发布日期: 2025-09-24 11:07   来源:徐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如何满足城镇和农村老龄人口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铜山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以来,刘集、何桥、张集、利国四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先后投入使用,以“公建公营”为基础,由民政部门牵头、当地卫生院管理运营,实行“两院一体”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有哪些优势?协同发展是否顺利?老人入驻是否满意?9月17日,记者探访铜山区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在这里生活怎么样?

初秋时节,刘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聊着家常,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这里的氛围,不像传统印象中的养老院,更像一个宁静祥和的社区小院。

来自大彭镇沙塘村的83岁老人房天录,是一位特困供养老人。记者走进他的房间时,他正悠闲地靠在椅子上看电视。干净整洁的房间里,床铺统一整齐,墙角的小柜子上摆放着茶杯和毛巾,处处透着家的气息。

“在这里生活很舒心,医护人员都很细心。”房大爷笑着说,“以前在敬老院生活,去趟卫生间都要走到屋外,下雨天还怕路滑。现在房间里就有卫生间,还有扶手、紧急按钮,特别方便。”

就在记者与他交谈时,护士李笑笑推门进来,笑着问:“房大爷,今天血压量了吗?”老人摇摇头,护士熟练地拿出血压计为他测量,并在记录本上认真登记,老人的健康数据一目了然。这种细致入微的照护,让老人们不仅“住得下”,更要“住得好”。

与刘集相距20公里的何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午餐时分更是热闹。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工作人员早早把饭菜盛好,米饭、馒头、排骨、素菜……样样分量十足。

70岁的朱邦来老人是马坡镇蒋楼村村民,他边吃边夸:“今天的排骨真香!”记者注意到,老人碗里的菜快见底了,一名工作人员立刻走过来:“朱大爷,再给您添点菜吧!”老人摆摆手:“吃饱啦,谢谢你们。”

朱大爷告诉记者,过去他住在养老院,看病要跑到镇上很远的地方,很不方便,“现在好了,有点小毛病随时能看,卫生院就在对面,心里踏实多了。”

考虑到部分老人腿脚不便,中心前不久还添置了一台投影仪,安装在一楼大厅,老人们聚在一起看电影、看直播,边看边聊,气氛热闹。“不用上下楼,也能和大家一起看,很方便。”朱大爷说。

在这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是有陪伴、有尊严、有乐趣的幸福晚年。

从护士到“护工”,护理人员积极性高吗?

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暖背后,是一群默默付出的专业医护人员。

刘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护士李笑笑,原先在卫生院岗位,如今转岗到养老中心,她坦言:“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毕竟从治病救人转到照护老人,工作节奏和方式都不一样。但接触下来,发现老人们特别需要关心和陪伴,每天都要耐心解释、细心照料,看他们安心生活,自己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记者在现场看到,护理人员不仅要负责测量血压、体温,还要帮助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翻身、喂饭、修剪指甲。对于一些独居习惯强、性格偏倔的特困供养老人,护理员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耐心引导他们融入“大家庭”。

“其实最难的不是体力,而是心理。老人们有时候会因为小事情绪低落,这就需要我们常常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忽视。”李笑笑说。

在何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每位老人的饮食偏好都了如指掌。“部分老人喜欢面食,我们每餐都‘对号入座’;刘大爷胃口小,就先盛半碗米饭,吃完再添……”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都建立在长期观察和悉心记录的基础之上。

不仅如此,医护团队与卫生院无缝衔接。每天早晚,医护人员都会对老人进行基础健康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即转诊至对面卫生院,让老人们实现小病不出门、大病有保障。

何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最初,不少工作人员对于转岗到养老中心心存抵触,觉得“从护士变护工”,价值感降低了。他主动找大家谈心,带着她们去走访老人家庭、陪伴老人日常生活,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养老工作不是简单的‘伺候’,而是守护,是让老人晚年更有尊严、更有依靠。”李伟说,正是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护理员逐渐重拾职业认同感。

民政部门牵头探索,有哪些保障?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养老需求,更好实现“老有颐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必须回答好的民生课题。

近年来,铜山区积极推进养老“3333”工程,即健全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推进兜底、普惠、市场三类养老机构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推动形成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按照此框架,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区民政、卫健部门率先在刘集、何桥、张集、利国4个镇新建3个、改建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公建公营”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民政部门牵头、当地卫生院管理运营,实行“两院一体”协同发展。每个中心建筑面积超1万平方米,设有300张护理床位,辐射周边3-5个镇街,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多、可持续发展动能强。

“这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解决了特困老人的兜底供养保障提升问题,也为更多社会老人提供了便利、普惠的养老选择,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医养结合床位使用率也得到有效提升。”铜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宋新介绍,经区民政、卫健部门共同确认,近期680余万元医疗康复设备、390余万元相关设施提升改造、60万元智慧管理运营系统将陆续进入,为4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保驾护航,推动高效运营。

从一日三餐的细致准备,到专业医护人员的耐心陪伴,再到智慧养老系统的逐步引入,铜山区的探索正在不断提升镇街和农村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指数。

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大事来抓,持续完善政策供给和资金支持,推动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先后探索形成了新沂农村敬老院改革、沛县养医结合“两院共建”、丰县农村“幸福小院”互助等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生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一“徐享颐养”目标正在徐州逐步变成生动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