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江苏出台首部『地名经济』指导文件——如何激活扬州『地名IP』潜能 | ||
|
||
一个小小的地名,能撬动多大的经济版图?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邮政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动地名文化多业融合 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等深度融合,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地名经济”新亮点。据了解,这是我省出台的首部打造“地名经济”的指导文件。 放眼扬州,黄珏老鹅、高邮双黄蛋、十二圩茶干、朴席草席、宝应荷藕……我市“地名经济”资源丰厚,一个个闪亮“地名IP”,如何共同汇聚成扬州城市品牌星河?通过哪些创新路径可扩大其影响力?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聚焦『地名+美食』 打造消费持续升级新业态 【政策文件】 《通知》提出,各地要开展地方美食品鉴推广,完善地方美食传承体系,擦亮地方美食文化品牌。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食地标。 【扬州样本】 高邮双黄蛋 黄珏老鹅 如何让地方美食“老招牌”借地名优势释放出跨越时代的经济价值?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升级产品形态,增加品牌竞争,该公司主动对接并融入新的市场潮流。今年,该公司推出“高邮湖”牌卤鸭蛋新品,4万枚卤鸭蛋在短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从传统的高邮咸鸭蛋,到创新研发的“不咸”鸭蛋,再到如今备受青睐的卤鸭蛋,基于地名的高邮鸭蛋品牌声誉不断飞升。 “扬州黄珏老鹅的根在‘黄珏’这方水土,魂在百年卤制技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玉鹏深耕黄珏老鹅制作技艺数十年,坚守“老卤慢炖、香透骨里” 的传统工艺,已广收200余名弟子,将“黄珏老鹅”的地名招牌与技艺标准向外传递。如今,他的弟子夏宝芳在南京拓展,主动创新经营模式——既保留经典卤鹅品类,又推出真空即食装适配快节奏生活,更与南京多个景区、酒店达成合作。如今夏宝芳已开5家门店,让“黄珏”这块地名招牌越叫越响,走进更多南京人的生活里。 聚焦『地名+文旅』 打造文旅深度发展新动能 【政策文件】 《通知》提出,各地要挖掘淮扬文化、江南文化、楚汉文化等地域风情,打造特色“地名旅游线”,丰富“水韵江苏”文旅内涵。 【扬州样本】 广陵古城 “地名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名片’与‘流量入口’,是游人向往、奔赴的地理标杆,对旅游发展具有定位、引流、赋能的关键作用。”广陵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陵区作为扬州市的核心城区,多措并举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将广陵特色地名文化融入东关街、皮市街、广陵有盐、仁丰里等重点片区保护更新项目,通过传统文化保留和现代发展规划,打造了巨幅地名文化墙、风动长廊、主题亮化等特色景观,推动地名元素融入古城景点中;借助朱自清故居、个园、何园、吴氏宅第等地名资源,营造了“老广陵、扬州味、文艺范”的街区氛围;每到重要节假日,汉服游园会、特色演艺、古籍修复、古琴、雕版印刷、剪纸和点茶非遗体验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街区的游憩价值。 “一条广陵路,半部扬州史”,广陵区以“小地块、渐进式、微更新、重文旅、可持续”思路推动古城保护复兴,诸多历史地名“重获新生”,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在这里相得益彰。 聚焦“地名+产业”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政策文件】 《通知》提出,推动地名由“文化字符”转化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让地名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促进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扬州样本】 朴席草席 扬州经开区朴席镇是著名的草席之乡,有一千多年的草席编织史。朴席草席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朴席与苏(州)席、宁(波)席齐称中国三大名席。唐代朴席就与扬州的铜镜、玉器等并为贡品,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 如何让千年非遗技艺借地名优势释放出当代经济价值?朴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朴席镇一直致力深挖地名背后的历史人文,围绕地名历史内涵整合资源。一方面,以保护文化原真性为核心,打造20亩席草种植体验区域、朴席工坊编织区域活态展示非遗、打造文化载体,让地名承载的记忆落地;另一方面,研发符合当下消费潮流的草席茶席、精巧席扇、席草帽、草编风铃等,联动“苏超”“扬超”等文体赛事,形成沉浸式消费场景,提升朴席的产业形象,汇聚乡村振兴资源矩阵,让朴席制作技艺成为激活区域发展动能的“黄金IP”,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场以地名为纽带的创新实践,是对文化赋能经济的生动诠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消费提振与经济转型的当下,“地名经济”为城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