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苏慈大爱润沃土 文化善治启新程——江苏慈善文化构筑新时代精神高地
发布日期: 2025-09-05 09:44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全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慈善领域牢记“走在前、做示范”的殷殷嘱托,不断加大慈善文化传承弘扬力度,以文润善,苏慈大爱之花在江苏大地绽放。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62家,慈善组织(基金会)总资产超360亿元,2024年度全省社会组织捐赠收入101.2亿元,占全国捐赠收入的7.8%。慈善信托备案累计151单,占全国总数的8.9%,初始财产规模4.41亿元。慈善公园、慈善广场、慈善文化馆(长廊、驿站、展厅)、慈善空间、慈善公益集市、慈善公益街等慈善文化宣传展示平台和地标遍布大江南北,各地陆续建成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无锡慈善博物馆和扬州慈善文化园等具有知名度的慈善展馆,全省慈善文化宣传阵地近3000个。574个单位、组织、个人和慈善项目获得“江苏慈善奖”表彰,涌现出了“磨刀老人”吴锦泉、古黄河畔的“生命守护者”王爱东、身残志坚的“慈善行为楷模”王德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人可及、人人乐为”的现代慈善生态,正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独特魅力。

文化筑基 构筑精神坐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慈善文化事业发展,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各地积极探索慈善文化实践,全省慈善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刚刚开园不久的南通通州慈善文化公园里,一群学生围坐在“慈善文化长廊”前,专注聆听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的故事。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慈善公益市集上,60多个摊主将居民闲置物品聚集起来摆摊,每一笔成交善款都将注入社区慈善基金。慈善文化扎根基层每个角落……这幅“慈善+”的和谐图景,正是江苏慈善文化落地基层、生根发芽的生动缩影。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组特殊的展品引人驻足:近万块刻有捐赠者姓名的城砖,静静诉说着600年来的民间护城史。该馆“颗粒归仓”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奖,并获评“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成为传统慈善智慧现代转化的典范。

“慈善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哲学。”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创新推动慈善文化传承发展,打造出立体化传播矩阵。

在新建成的无锡慈善文化新地标——无锡慈善博物馆里,人们看到这片土地的先人们“动一念、活万人”的德义之举,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这座城市的慈善传承。

营造人人向善、人人为善,有温度的慈善氛围,打造慈善文化生态圈,是慈善事业常做常新、源远流长的关键。在徐州沛县,这种氛围正悄然凝结于一方水土之中。来到沛县大屯街道安庄社区,不少村民正在慈善文化主题公园中散步休闲,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这座占地约1.5平方公里的公园,正是慈善力量“点石成金”的生动写照。曾经,这片土地是社区无人问津的闲置地块,杂草丛生。在沛县慈善总会的精心统筹与倾力建设下,如今,这里绿草如茵、步道蜿蜒、设施齐备,已然成为集自然生态、休闲健身、文化熏陶于一体的慈善精神家园。漫步其间,精心设计的慈善文化展板和慈善法治展板在公园中随处可见,让村民在休憩之余,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慈善文化的浸润,濡染慈善气息。

“慈善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让周边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屯街道安庄社区党支部委员张丽介绍,“我们还定期举办各类以慈善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持续吸引着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的目光,让慈善文化的种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播撒。”

在苏州工业园区“慈善空间”里,慈善植造社契合白塘植物园场景,以植物为主题、慈善为纽带,打造了一个融合慈善项目展示、慈善活动开展、慈善文化传播的“慈善实体”,让慈善看得见、易参与。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食物分享驿站奉献爱心,孩子们可以通过捐赠图书获得捐赠证书。白领们通过VR设备“穿越”到山区帮扶现场。

位于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更具标杆意义,该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范仲淹创办义庄的历史场景,开发“善行中国”线上展厅,让8000余件慈善文物“活”起来。开馆8年来,这里已成为展示中国慈善文化的重要窗口,接待海内外访客超300万人次。

善润人心 绽放时代芳华

在江苏这片慈善沃土上,创新实践总在不断生长。慈善文化像和煦的春风,给困境中的生命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慈善故事在江苏大地上散发着甘甜的清香。这些温暖故事的背后,是江苏慈善事业的体系化创新。特别是“慈善一日捐”等品牌活动,带动全省年均超2000万人次参与。

人人都是“莫文隋”

汤淳渊是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的原型。1995年3月,原南通工学院学生石洪英家庭遭遇不幸,继续学业面临很大困难。汤淳渊得知这个消息,以“莫文隋”的名义通过邮局多次汇款项直至石洪英完成学业。此后多年,他仍然做好事不留名,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报道后,“莫文隋”的感人事迹传遍全国,“莫文隋”也因此成为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据南通市慈善会、社会福利院和希望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涌现“莫文隋”开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收到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笔。南通大学于2005年3月成立“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设立“莫文隋”基金与官方网站,各二级学院设有“莫文隋”志愿服务队,“莫文隋”精神成为南通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2010年在感动南通·教育人物评选活动中,汤淳渊荣获“特别荣誉奖”。老人去世后,“莫文隋”们依然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

如今,由“莫文隋”带动的南通市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100多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忘记汤淳渊的名字,但“莫文隋”的名字将被传承下来。因为,“莫文隋”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符号。

慈善总会光伏照万家

“阳光存折又有补贴到账啦,太阳出来就拿钱!”2024年春节前,泗洪县双沟镇残疾人老李看着手机上的光伏发电收益到账通知,眼眶湿润。这是江苏省慈善总会“光伏照万家”项目带来的改变——通过为困难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设备,建立起“阳光存折”长效机制,年发电量可满足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光伏发电,是近年来产业助力共同富裕的一项创新之举。江苏省慈善总会自2023年开始实施“慈善光伏照万家”乡村助困项目,动员整合全省慈善会系统资源,上下联动,共同筹资,举全省民政、慈善会和电力系统之力联动实施,为全省农村最困难的低保对象(2023年21个、2024年25个、2025年25个县市区)排忧解难,为他们带来长期固定收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项目实现“输血式”帮扶与“造血式”助困的有效贯通,为困难群众提供可持续的稳定帮扶,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低收入困难群众。目前,全省已建设小型慈善光伏电站124个,为120户困难家庭安装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累计装机容量1.73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1542万千瓦时。

爱德爸妈食堂守护“银发族”

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起步,“爸妈食堂”项目依托“公益宝贝”筹款的助老计划已在全国开设200余个助餐点,累计供餐超300万份。在常州市金坛区,智能送餐机器人还能根据老人健康数据调整菜谱。用一顿饭的温度守护“银发族”,这个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发展。

2013年,爱德基金会联合江苏新闻广播发起“937爱的午餐”公益慈善项目,为尧化街道200多位空巢、独居、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公益午餐和专业社工服务,深受老人好评。2014年12月,项目升级为“爸妈食堂·困境老人社区关怀计划”,上线淘宝网“公益宝贝”,与阿里巴巴公益合作开展线上筹款。项目精准对接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以公益午餐为载体、以志愿者为助力、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服务城乡社区的困境老人。

“爸妈食堂”项目在全国江苏、陕西、甘肃等31个省区市开设助餐点。2022年至2024年期间,项目为3000多名老人提供公益餐超过80万份。项目实施过程中,“爸妈食堂”根据老人需求和各地养老服务软硬件基础的不同,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差异化的工作,项目内容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心佑工程”慈善行

“心佑工程”团队十年跋涉20万公里,为415名先心病患儿重筑“生命防线”。这个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起的项目,不仅治愈孩子们的心脏,更重塑困境家庭的命运。在新疆伊犁,被救助的哈萨克族少年阿依波力如今已成长为卫生院医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佑工程”是专门救助困境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公益性工程,于2014年启动。作为江苏对口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佑工程”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西藏、新疆、青海、陕西、安徽、江苏等),免费筛查5万多名患儿,开展公益性义诊200余场次,免费培训县乡基层医护人员1万多人,募集爱心资金约600万元,使400多个家庭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重新燃起奔向新生活的希望。

近年来,“心佑工程”始终紧跟江苏扶弱助困的脚步。从2015年7月起,“心佑工程苏北行”启动,前往沭阳、泗阳、灌云、阜宁、响水等十多个县、两百多个乡镇开展义诊筛查、免费救助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张茂龙深有感触,将“心佑工程”中感人的故事写成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让我护佑你的心——心佑工程纪实》。这篇长篇报告文学近40万字,详细记录了这些温暖而感人的点点滴滴。

薪火相传 激扬向善力量

泰州单声珍藏文物馆内,明代青花瓷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如初。2010年,爱国侨领单声将毕生收藏的322件文物无偿捐赠家乡。如今其子女继承父亲遗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文物馆维护与文物征集,让这些漂泊海外的瑰宝永远闪耀中华文明之光。从泰州少年成长为爱国侨领,单声用一生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他的慈善事业不仅惠及家乡,更让中华文化瑰宝重焕光彩。

这种代际传承的慈善精神,在江苏大地生生不息。

镇江“陆小波家族基金”延续四代人教育情怀,如今,该家族再次捐赠启动资金200万元,并每两年增资一次,资助寒门学子1200余名;南通“莫文隋”精神孕育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微慈善”成为城市新风尚;苏州工业园区外企高管自发组建“洋义工”团队,跨文化传递公益理念。全省注册志愿者超2000万人,相当于每4个江苏人就有1位“红马甲”。

眺望大江南北,慈善文化地标星罗棋布。从张謇“实业报国”的近代启蒙,到新时代“网络公益”的智慧善治,江苏正以文化之力重塑慈善范式。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慈善成为生活方式,文明就有了最深厚的土壤;当向善成为城市基因,现代化便拥有了最持久的力量。

在这片崇德向善的沃土上,千万双手正托举起共同的梦想——让每一份善意都有回声,让每一颗爱心都能结果,让“苏慈大爱”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慈善项目靶向精准

慈善项目是慈善的依托和载体,靶向性设计慈善项目,对于提升慈善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江苏慈善周”期间,全省各地陆续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慈善项目,以满足广大慈善参与者和慈善受众的需求。

● 助力就业

江苏省慈善总会、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江苏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共同出资200万元发起赋能圆梦——女性就业创业慈善公益项目;

无锡锡商公益基金会募资120万元发起无锡市低收入人口智慧精准救助服务项目。

● 助力社区慈善发展

江苏省慈善总会募集650万元发起邻里有爱——社区慈善帮扶项目。

● 助力乡村振兴

南京市慈善总会募资260万元发起乡村振兴慈善扶持项目。

● 助力困境人群

徐州市慈善总会募资280万元发起爱满彭城慈善助学项目;

南通市慈善联合总会募资400万元发起“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未来”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关爱项目;

连云港市慈善总会募资720万元发起连慈双联动项目;

淮安市慈善总会募资100万元发起“同心向善 慈善关爱行”项目;

盐城市慈善总会募资100万元发起“慈心善助·结瓣同行”项目;

扬州市慈善总会募资60万元发起扬州市区持证精神残疾重症治疗患者补充慈善帮扶项目;

泰州市海陵区慈善总会发起“爱心奶 助成长”项目;

宿迁市慈善总会、各县(区)慈善总会发起“众善众举 圆梦助学”项目;

江苏省乡村发展基金会募资360万元发起“滴水·筑梦”助学帮扶项目;

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募资354万元发起“我助妇儿康·莫愁心理关爱工程”项目;

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资600万元发起家电圆梦项目;

爱德基金会募资190万元发起好邻居敲敲门项目;

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募资100万元发起圆梦助学项目;

江苏省发展体育基金会募资150万元发起萤火逐梦公益行动项目;

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募资500万元发起法援惠民生项目。

● 助力慈善文化宣传

常州市慈善总会募资47.4万元发起“百年树人”慈善助学项目;

苏州市慈善总会募资80万元发起“文明苏州 向上向善——苏州市新年慈善晚会”项目;

镇江市麦田慈善基金会募资100万元发起“麦益步”公益支持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